5大黑天鹅
- 时间战场
- 服务升级
- 智能革命
- 认知税
- 共同体破裂
1. 时间战场
a) 信息爆炸
未来的信息量不断增长,对于人们来讲信息量大大过剩,需要有人帮助进行过滤和筛选,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几种产品:
- 优质信息提供(知识服务)
- 个性化信息提供
- 精准搜索和推荐
个性化信息提供是什么我们大概都了解了,有个很好的例子:今日头条。
知识服务现在也有个例子,得到APP。有人说云课堂算不算呢?其实在我看来不算,因为没法保证所有课程的质量。而得到的内容或者是内容提供者都是精选过的。
精准搜索和推荐这个我感觉很难,因为有时候连搜索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想搜的是什么。
上面这几种产品都帮用户节省了很多时间。
b) 效率和体验
在未来设计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用户的时间成本。就像猫眼CEO郑志昊评论电影票房那样,用户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时间成本的重要性,不会把它浪费在体验很差的产品上了。
未来提生效率的工具和给用户美好体验的产品一定会受到青睐,一个帮人们节省时间,一个帮人们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所有可以节省时间,帮助人们优化时间调度和分配的地方,都存在商机。
还有一种方向,就是像游戏业那样,研究行为设计学,设法拖住用户的时间,使其上瘾。
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
2. 服务升级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所坚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的;大多数人所坚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理。
人们使用现在的产品,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产品。这个时候就需要像乔布斯这种人,给用户创造需求,告诉他们什么才是值得消费的东西。
更好的服务,就是给用户比现在更好的选择
尤其是高端市场 ,可以提供一些一条龙服务:
- 为客户设计好并生产出一年四季的全套服饰
- 为客户做好室内设计,并包揽所有落地工作
- 客户的定制需求,比如私人营养师,私人全天候教练,私人厨师,私人医生等等。
专业的人员在专业的领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中的佼佼者应该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满意的收益
同时国家又在倡导工匠精神,这意味着匠人的崛起。未来这种手艺人和各种专业技能人士将大有可为。
3. 智能革命
这部分罗胖提到了一个奥卡姆剃刀原则,这是一个思维原则,具体建议查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ccam's_razor ,而不是百度百科。中文对其思想的主流归纳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人类在理解事物的时候倾向于分解、归类、简化,这也许和人脑的处理能力有关,确实我们在同时思考很多相关问题的时候会感觉一团浆糊,然而将它们分而治之后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但是人工智能没有这个限制,他们完全可以直接分析处理一个完整的问题。
罗胖还得到了一个粗糙的结论:如果你现在所有的优势都附着在某一种职业技能上,那么你就很可能被替代。如果你的优势是领导力和创造力,那么你身处在一个暂时不会被淹没的高地上。(组织一群人做一件从未有过的事,或者自己做一件从未出现过得东西)
我的联想
罗胖这里提到了跨界和知识融合,让我想起了《精进》一书中的几个例子:
-
书中引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的罗德·霍夫曼(RoaldHoffmann)的一段话,他用“变形虫”来比喻我们从不同视角探索世界的过程:
我所做的工作的特点像变形虫:我在探究化学世界的不同部分。……我所研究的各种问题,就像变形虫的伪足一样从不同的方向伸出来。基于此,我就有了一个关于电子在分子中怎样运动的理论框架——分子轨道理论。我也相信,世上的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只要我伸出足量的伪足,这些伪足就会伸入某一事物,通过该事物能理解所有的事物。由于从不同的方向出发,我敢保证,我没把自己锁定在一系列化合物内,而是被迫考察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美存在于自然界的复杂性之中。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我们人类基于自己认知所创建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其实相互间可能有内在联系的。而从对世界的认知的角度来看,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可能更像是世界的一个侧面,只有理解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去观察这个世界,才有可能看清这个世界。这对解决现实问题也是有意义的,现在很多重大的科学突破,都用到了知识迁移。比如众所周知的人工智能的突破,深度神经网络就是借鉴了脑科学的知识。
-
物理学家以及哲学家戴维·玻姆批判了“分裂性”(fragmentation)这种思维方式,他在《论对话》一书中写道:
人们在思维时总是以解剖的方式来分析事物,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但在现实中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出于方便剖析的原因,我们会分离出其中一部分
-
投资家查理·芒格也擅长知识融合:
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理所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并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与没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投资者相比,芒格能更为深入地洞察这些投资问题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的投资判断。
同时
他把那种只会用单一学科知识思考的人称为“铁锤人”,因为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力。
一方面我们考虑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另一方面只有我们有更广的知识储备,我们的视角才会更广阔。(下面一段会提到用20%的时间了解一个领域80%的内容的行为,可以用来帮助知识储备)
另外,还要两个比较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去了解
- 认知计算
- IBM Watson
4. 认知税
这部分我主要记下来了3个观点的描述:
a) 认知误区
b) 认知税
c) 争夺认知
a) 认知误区
现在互联网很发达,网络上有很多声音,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所谓民意调查,但是这种调查真的就反映了民意么?包括演讲中的例子在内,我总结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通过公众舆论获得的认知未必真实。
第一个就是演讲中举的关于房子的例子。现在房价上涨,网上哀声一片,都在房价高,买不起房。但是数据显示,中国有91.2%的人是有房的。要么这些人都心眼贼,要么就是大多数人根本不通过媒体发声。
-
11月一个重大的事情是特朗普当选,但是奇怪的是从之前网络上的调查或者公开舆论的倾向来看,都是支持希拉里的多,最后的结果怎么这么不一样?在这段时间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消息,义乌在上半年收到的旗帜订单中,特朗普的数量大过希拉里的,于是义乌某老板神预测特朗普会当选。
事后有人分析发现,在网络上发声的都是那些年轻人,而美国大多数人都不在网上发声,只是默默投票。
和上面的问题类似的还有英国脱欧,也是之前网络上都是一片不脱欧的声音,最后投票结果一出,不在网络上发声的老人们都希望脱欧。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的认知已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的局限了。互联网虽然拓展了我们的认知的范围,让我们接触到了成千上万的人,但是也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了一种认知的假象,那就是——互联网中主流的声音就是人们大部分的心声。
所以,在做出任何判断之前,我们都要尽最大努力确保我们的认知不被局限
b) 认知税
所以非基本需求(吃饱穿暖)的商业行为都是人类在自己建立的意义之网上的行为,是由共同认知决定的
所谓的市场,不过就是认知的具现化,因为一切的价值都是认知赋予的。
这里罗胖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那些年我们教过的认知税:
- 钻石。钻石本质上就是一坨碳,通过各种商业炒作为人们建立一种高大上的认知后,这种认知就赋予了钻石高昂的价值。其他的宝石,玉石也类似。
- 维生素。无数的科学家都发文表示人类不需要补充维生素,日常饮食足矣。但是中国很多家长依然热衷于此,并对科学家的结论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如果不能通过补充维生素来帮助孩子补充脑部营养,他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 牛奶。同样也有科学家说没有必要喝牛奶,牛奶中的所有营养元素我们都可以通过其他食物获得。当然,也不会有人去深入验证这个结论。我想到的两个原因:一个是人们觉得喝牛奶长身体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欧美人就喝啊,人家多壮实。二是人们也不会去研究营养学,研究牛奶中的哪些营养元素在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牛奶多方便啊,感觉缺啥了,喝一杯牛奶!
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这种例子,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彩票。我想对很多理科生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学过概率的人都应该清楚,像买彩票中大奖这种事情的概率对我们来说小的近乎没有,基本就可以当做不可能事件了。很多人却还乐此不疲的研究彩票的各种组合什么的。
罗胖也引用了一句话,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提高认知的方向:
我们可以尝试用20%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内容,不需要专注某一个领域到非常极致。事实上对一个领域有80%的了解的,已经可以算是专家了。
c) 争夺认知
没有需求,就用意义编织一个。没有市场,就用认知开拓一个。
谈了认知税,那么人们所交的认知税去哪儿了?都去了那些创造认知的人的手里。
罗胖这里举了两个关于创造认知的案例:
刘强东通过不断在双十一和阿里刚正面,虽然销量不怎么成功,但是成功建立了一个“我是阿里唯一的对手的认知”(我发现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当然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由于在双十一这件事上和阿里刚正面)
-
小米一开始是以手机起家的,目标可能是打造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小米智能家居产业链。但是后面的不断尝试和思考中,他们逐渐调整了目标。现在小米品牌所代表的可能是'价格公道,用着还不错',而围绕这样一个品牌认知,小米陆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电池、耳机、充电宝等等,在现在的小米商城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箱包服饰,甚至乳胶枕这种东西。
小米无疑是想做一个以科技产品为中心的百货巨无霸,这种做法让我想起了以设计理念为核心的MUJI。甚至在可能小米已经为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埋下伏笔。
除了创造新的认知,还有一个方向就是争夺已有的认知,比如现在泛娱乐行业大火的一个名词IP。
很多游戏公司纷纷成立影视部门,国外的有暴雪,国内的完美、企鹅、网易。同时影视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投重金购买IP,抄火了网文的价值,也为动漫业注入了资金力量。现在有远见的投资人有一个共识,文化行业里IP是一个重要资产。现在的泛娱乐行业就好像是当初的地产行业,不管以后怎么办,先把地圈下来再说。
在这个时代,怎么生产的问题已经渐渐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5. 共同体破裂
这部分我得到的启示不多,总结起来就是现在定义我们
变得很难。血缘、地域、阶级、认知(喜欢同一个明星)等等都不能保证我们
是一个共同体了。世界正在逐步割裂,共同体之间的纽带正在弱化甚至崩断。
罗胖自我认识
这里罗胖说的主要是两点感受:
人总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想退休后那几十年漫长的时光,难道就静静等死?他举了个George Kennan年迈之后依然笔耕不断的例子,但是我想说这种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山东有个退休老人邵炳凤,从60岁开始画画,她有200多幅画作还被法国原生艺术画廊展出。
-
生活情趣和自律。
为什么要有生活情趣? 这里我想用截图说话:
同时,我们可以看看吴军的生活态度:
吴军的这种态度无疑需要极强的自律来帮助践行,而践行的结果我想就是既能够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又能够享受生活情趣,不牺牲自己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