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有点懵懵懂懂,多看几遍才慢慢咀嚼出它的味道。
首先的感想是,当你做出的一个选择出乎于世俗之外的时候,你先是会被唾沫淹死,接着就是一阵嘲讽。思特里克兰得在突然书信告知太太他不想和她一起生活并打算去巴黎生活的时候,几乎只要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是用一种世俗的恶意来揣度,并且毫无新意地认为他是跟一个女人私奔了,难怪当他自己被得知自己做决定的原因的时候,他的面容就变得鄙夷不屑的样子,觉得女人的脑子太可怜,她们的眼里只知道爱情。
而当所有人知道他确却的原因的时候,大家又觉得他完全是在无理取闹,出牌毫无章法。生活中也是,有多少人拿着自己心中的刻尺去量别人呢?正是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我是为你好,你应该……”的道德绑架。
其次是我们貌似都太注重环境而忘却内在,所以我们的情绪很容易不稳定。思特里克兰德在离开英国后的生存环境在正常人的眼里看来,都是极其邋遢和肮脏的,所以就招致了很多的不理解。像书中的“我”对他这种不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的习性大为恼火,戴尔克.施特略夫在他患病期间也是想尽办法劝说自己的太太接纳他的到来为他提供一个安逸的养病环境,甚至于后来勃朗什后面选择跟他在一起为了宣示自己的存在感也是尽力去为他营造舒适的环境,企图用来禁锢他。
这一切都是我们认为一个舒适的环境是一个人生活最基本的追求,而并没有理解到外在是通过内在起作用的,当你的内在只是集中到一个点的时候,相信周边的一切都没有活到你的眼里了,自然也不会让你放在心上了。开个玩笑话,孟母三迁的故事如果放在北京和上海,有多少家长可以挥霍得起这样的一份母爱?
最后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极致的投入,就是坚定你最初的选择。从道德上来讲,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他抛妻弃子、以德报怨、藐视公共道德等,很多人都会认为他其实就是一个彻彻底底自私自利的人。但是,当站在宏观上来为他做辩解的时候,我觉得故事又有了另外一番风味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敢于活在自己的规划里。到了他的这个年纪,没有多少人敢选择从零开始,不要说你肩负着多少责任,假使你没有很大的财务负担,你敢哉你的四十岁选择辞去现在的工作重新来追求你的生活么?就是很多人在二十多岁都不敢轻易选择另外的生活方式,他们并没有勇气来打破这个舒适区。
在自己的选择里,他可以从一而终。在选择了画画这条道路以后。他的坎坷经历和贫困潦倒在书中大家也有目共睹,而且大家也应该可以注意到,其实即使在后期,他也可以依靠戴尔克.施特略夫和“我”的帮助,比如说卖一副画给我们,来换取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从来没有,在他眼中,我只需要画画,至于生活,只要能存在让我继续画画就可以了。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使在经历过病重折磨,你问他是否后悔,他依然觉得很开心。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只为了实现自己心中伟大的理想,而且这种理想就只活在自己心中,只需要自己来为它背书,所以才有最后思特里克兰德临终嘱咐将他毕生倾命的绘画成果毁掉的自信,而且,这种未经世人所验证的自信实属罕见。而对比现在,多少人为名利奔波劳碌,以致于忘记了来时的路,陷入泥沼中无法自拔,最后发现自己失去的更多。
相比思特里克兰德,我们才是更可怜的,我们没有活出他的才情,我们没有活出生命的韧性,我们虽有着越来越舒适、越来越便捷的环境,可是我们的周围仍充斥着满满的丧文化和负能量。
深夜时,再问自己一句,你今天抱怨生活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