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是在众多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在人脑中运用概念去再现事物本质的方法。
抽象是概念的认知,所以抽象是相对的,对一类人的抽象,对另一类人则成了具象,差别在于概念的基础。所谓具象,是大脑可清晰还原画面的概念。
概念是认知积累的过程,对于思维尚未发育而概念严重匮乏的幼儿,与之对话大多借助孩子可理解的身体感受,或类比,或感官感觉。
一次聚会,其中一个朋友带着三岁的儿子,小孩聪明伶俐,席间喜欢用手抓东西吃,且把手指放入嘴里。朋友在一旁不断地与幼儿讲道理:什么不卫生啊,不讲礼貌啊等等,尽力说服孩子用勺子。
看到小孩一脸的茫然。我跟朋友解释:这么大的小孩吮手指正常,今天人多,孩子是寻求安全感。这个行为也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叫手欲期。再说你满口的“卫生”、“礼貌”,只是你本人日积月累的认知迭加,对于一个三岁幼儿,哪里听得懂?如果改回幼儿可以理解的初步认知,如开心、更棒等,或还原具体的画面,效果会好些。
即便成人之间,由于行业、职业、概念基础不同,抽象和具象也全然不同。比如“转矩”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用在摩托车发烧友中,只限于摩托车发动机的功率。对于不懂物理学,也不是摩托车发烧友的人来说,“转矩”便成了抽象。
识别抽象的另一个方法,凡是大脑无法形成具体画面的,都可意为抽象。
概念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