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秩序感,它与外部环境体验有关;另一种秩序感是内部秩序感,它可以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不同部分及其相对的位置,也可称为‘内部定位’。
儿童对于秩序的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敏感性,这种秩序敏感在生命的第一年就开始出现了,有时甚至在出生后的一两个月就能看到。”
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遇到:
自主意识变强:事情要自己做,坚持自己想法。
ll·对事件的顺序、秩序、规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有时候会表现得很固执、不听话:不、不要、不行成为口头禅。
·情绪容易崩溃,处理不好的话,哭到天崩地裂。
在这个敏感期,孩子对一致性和重复性会有一种内在需求,也渴望稳定的日常规律。那这种情况只能先顺着他,没办法讲道理了?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求,也就是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秩序、对自主权、掌控感的需求,反而会比较平稳地度过。 如果总是不打招呼,擅作主张或直接代劳,孩子就比较容易炸毛。就是把如何处理的主动权,交到他手里,询问过意见,孩子也是讲得通道理的。 理解孩子,与其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屈服,不如说是基于深刻的同理心。这个广大的世界,有太多新鲜和变化,这些都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无力,于是他们需要通过这些日常的小事来感受到掌控感,体验自己可以主宰和支配的感觉,获得内心的安定。 是非对错诚然重要,但是理解和信任,才是亲子关系的基石。一个紧密坚韧的亲子关系,才能保证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有一个牢固不摧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