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聪慧型,为让工作事半功信
聪慧型像个白面书生,走路轻轻悠悠,生活懒懒散散,整日里奇思妙想满脑飞,却不愿迈步去实践……
当然这只是拟人说法,而且这样划分纯粹是理论探讨需要。实际上聪慧型性格它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和其它三型结合才拥有生命力。
创立新四型人格理论之前,我将这类聪慧型性格极强的孩子称为“右脑型”。
人的左右脑虽然有很多共同功能,但还是有倾向性。从人的思维特质来讲,可分为左脑思维优势、右脑思维优势以及左右脑均衡思维三大类。
左脑思维优势”的人,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理性的线性的,擅长逻辑分析判断,擅长用规划、按顺序排列等方式解决问题,对于细节和繁琐之处把控力强。这个世界上左脑思维的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右脑思维优势”的人。,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觉和发散性。在很多情况下右脑思维的人能轻松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方式方法,这种获得通常是下意识的直觉。右脑拥有艺术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潜意识及情绪感受等 。它擅长整体想象,不擅长处理和规划细节更不擅长计划。
显然,右脑思维优势的孩子在中国学校里处于劣势,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习。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笔一划地写,一个数一个数地计算,它们都需要按部就班重复抓细节的左脑能力,右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此难有用武之地。
这类孩子幼儿时期看不出啥问题,有时反倒显得他们富有想象语出惊人。即便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出右脑思维的不守规则自由散漫,但也往往被误以为只是“长大会好的”这类发育通病。
进入学校后,计划、规则、琐碎的事情,铺天盖地的压向了他们,习惯于上天入地想象无穷的他们懵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基本都是左脑的理性的,孩子日复一日需要做的事情基本都是枯燥的重复的,慢慢他们的精气神被磨灭了。于是学习问题,就越来越显山露水。
这类孩子在我二十多年从教之初为数不多,更多的出现是在后来。应该是缺乏同龄人深度碰撞刺激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育模式,加上物质经济富裕以及极富想象力的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浸泡等综合原因所致。
很多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对这些孩子也感到爱莫能助。于是左折右转找到了我,因为我从来不挑学生。
我向来执拗地认为,老师和家长生来就是要帮助孩子的,而孩子生来就拥有得到成人帮助的权利。老师教好了孩子是应该,教不好就要找原因,一定是哪路还不通,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的教学形象有趣,左脑思维倾向的孩子很容易被适度唤醒右脑思维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并在原先左脑思维基础上将学习管理的更好。但是右脑思维的这些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是将原先的强项和被压抑的兴趣释放,却很难将这些迁移到学校的学习中,因为学校学习所需要的左脑思维能力他们极度欠缺。
解决这类孩子的学习问题,只能先循着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再慢慢地让他意识到自己思维欠缺,逐渐培养成长自己左脑的理性思维。这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也是促使我寻找各种各样的办法更多融入教学的根本原因。
对孩子进行分类是为方便寻找规律,有了规律就可针对性实施各种方案。分左右脑思维解决了我当时的很多教学困惑,但依然感觉很多问题单单这样归类难以说清。
直到完善了新四型人格理论,我才意识到,其实右脑型孩子在每个人内心都始终存在,只是比例不同出场控制不同而已。
它,就是聪慧型。
聪慧型、冒险型、感情型、现实型,四个性格尤如一个团队。每个人性格都由这四人团队组成,只是四型的比例很多时候大相径庭。
聪慧型比例高现实型比例低,就是中国教育中倍受困扰被我称之为右脑型的孩子,他们强于想象弱于行动。
比对我的性格,现实型是很强的,随便一找就是一大把,但聪慧型呢?怎么看不到它们身影!
按四型人格理论,聪慧型存在于每个人性格中。
奇怪,我的聪慧型什么时候开始跑丢了?
聪慧型行事依循快乐原则,做事轻松、兴趣投入,创新不断。不似我身上强大的现实型,比较因循守旧 ,工作学习效率低还缺少幸福感。
当然,聪慧型若无现实型做基础只能耽于空想。反之,没有聪慧型相伴的现实型,要想轻松快乐也是难上加难。
当时的我已年近六十,以日渐衰老年龄却想做很多日益开创的工作,提升生命能量是我唯一出路。
生理能量提升我已先行一步,艾灸、刮痧、拔罐、足疗、推拿、食物搭配等各种方法坚持对自己身体全方位保健且卓有成效。但思维呢?性格呢?缺乏较高级别的思维和性格只有好的身体,生命能量顶多也就开发了一半。
好吧,相信自己创建的人格理论,从四型中继续挖掘生命潜能,找到我的聪慧型,让它为我服务。让日益老化的身体付出少一些回报多一点,让我的余生能做更多自己喜欢的创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