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课堂革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这个旅程中学生要与心得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对话。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宁静的课堂是指心的宁静。只有心静下来,真实的学习才会发生。老师静下心来侧耳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可以静心地思考,自由地交流,美好的相遇和对话也在学习之旅中展开。回想现在的课堂,很多老师都觉得课堂中声音越大越好,这样才可以压过学生的声音,学生才可以听得清。所以,经常看到或听到课堂里发生这样的场景:滔滔不绝的聊师,声音略带沙哑但仍然拼命抬高音量的老师,厉声呵斥学生的老师……还有这样的的课堂场景:形式上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大组内交流。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堂的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堂课下来,学生常常是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好玩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培养的能力也少之又少。
宁静的课堂革命是静悄悄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建立在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上的,是走向和谐的联系。佐藤学先生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石佛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因此,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地思考和意向,这种自由的交流才能产生多样而丰富的“串联 ”。
佐藤学先生认为 “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李建华校长也经常说:“教育就是关系+联系”,那么我想课堂就是从建立和谐关系的互相倾听走向和谐交响的联系,而教师就是这个链接链。在教学中老师把教材和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和今天的学习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学习知识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教师的智慧,就是你能否适时艺术地把这些串联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常问:“从哪里看出来的?”而不应该问:“你为什么这么想?”,因为第一问,可以启发孩子联系文本,联系其他孩子的发言,这就很好的把发言和教材、把一个儿童和另一个儿童串联起来。在孩子们的自然学习状态中,我们如何将这一切串联起来,这就是考验老师的教育智慧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福岛金透小学的营野老师的理科课上,教学是首先从全体儿童共同思考的问题开始,老师在学生的旁边坐下,一边认真关注每个学生的低语及表情的变化,一边讲课。老师即使在讲话时也会集中精力去倾听,他的倾听不单单是用耳听,而是在学生之间建立触觉联系。创造性合作学习也就从老师与学生建立的精致关系中展开。营野老师给4人小组的桌上放两个考实验器材。学生的两人一组开始实验,实验中可以看到他们在笔记上的仔细记录实验数据的身影。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对话性地,学生们始终小声地交流发现。过了一会儿,学生们不仅仅在小组中讨论还会与其他组交流意见,将新获得的信息加在自己的笔记中,然后继续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与同组的学生讨论。在约15分钟的小组实验过程中,营野老师穿梭在各个小组间观察他们实验的情况,专心地进行“串联"活动。营野老师还时不时地向同学们发出“啊,啊”的声音。这是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惊喜和新的发现的声音。这种声音也强化了学生们观察实验的自身动机。这里的声音表明了实验的方向,让孩子们怀着对微小现象的巨大感而动继续观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营野老师的课堂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不仅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习得,更多的是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习得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将实验和儿童串联,小组内的交流使得儿童与儿童串联起来,又串联每一桌的讨论,于此同时,老师又不停地通过观察,交流,语言与表情的暗示将在自己与实验与学生串联起来。如果说学习是与外物,与自己,与他人的相遇和对话,那么营野老师作为一个联接链将这一切巧妙地链接起来。这样的串联,让课堂的思考如泉水般奔涌向前。
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艾瑞德自然生长五要素中“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美好的相遇与对话,关系是基石。和谐的师生关系源于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用心倾听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不折不扣地接纳,坐下来,俯下身去,降低自己的高度,降低自己声音的分贝,关注每一位,珍视每一句,形成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只有这样在自然生长课堂中美好的相遇和对话才会发生,每一个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直面“我不懂”。每个孩子也不会轻视其他人,不会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倾听他人、交流来学习未知的东西。“相遇与对话" 是学习的过程,是与外物、与自己、与他人的相遇与对话,在不断的地串联、交融、激励中,一种安静而执着的力量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不断生长,这是孩子们持续学习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