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一席的现场演讲,地点在国际舞蹈中心,舞台设计虽然简单,但主题鲜明,听众陆陆续续的坐满了整个会场,开场前一位男子衣着朴素略带紧张的上台来(猜测他是主编),他用略带紧张的声音说明上台的用意,首先是上台来测试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其次让大家看大屏幕关于会场的注意事项(轻描淡写的让大伙儿看屏幕,四个小时的演讲中没有休息时间),接着说需要帮金主打广告,不太熟悉流利的说完别克的广告词,最后提醒大家可以+一席小编微信进入微信群,里面会分享高质量的照片方便大家发朋友圈。如此简单、朴实、毫无煽动力的开场白却打动人心。
四个小时的演讲,没有主持人穿针引线,也没有志愿者或安保维持秩序,会场内没有响起过一次手机的铃声,几百人就这么安静的,静静的聆听...
第一位上台演讲的是李政德,他是一位摄影师,分享的作品叫《新国人》和《东园南园》,他拍摄的照片谈不上“美”,却赤裸裸表现当下的社会环境,甚至是在批判某种价值观。我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识心态相关的内容会特别留意,当下的新媒体和平面广告强而有力的引导人们一些局限性的思维。
第二位演讲者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戴畅,她首先从什么叫猛禽开始娓娓道来,"猛禽"让我大跌眼镜,原来猛禽是鸟的一类,鹰,猫头鹰等都属于猛禽。她从容的介绍猛禽的分类、迁徙路径、目前在救助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猛禽濒临灭绝的原因...我认为这样的科普知识应该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猛禽、减少杀戮、科学救助。等一席app里有视频后,我会放给孩子和家人去观看,普及救助知识。
第三位演讲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的教授,她的演讲主题是“儿童如何学习语言”,我想她从专业的领悟中去验证,双语学习对孩子成年后语言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她用灵长类和鸟类语言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语言的时候需要用大脑加工处理后再输出,并非像鸟类纯粹的复述。孩子是有语言敏感期的,双语或多语言对孩子大脑皮层的刺激对孩子长大后语言的习得和认知是有帮助的。
第四位演讲者是一位科学家,曾经在北极黄河站1个人工作了100多天,在整个极夜里观察极光。原来极光现像的产生是由太阳风中带电的粒子和地球的磁场而产生的,极光卵的区域很大,在冰岛、俄罗斯、加拿大等地区都很容易看到极光。科学家内心里那颗寻求真像的好奇心是让他们忍受孤独,坚持寻找的动力。
压轴的演讲者是一位老奶奶,曾经的身份是教师、编辑,后来成为了一个画家。她讲小时候外婆、爸爸和妈妈对她的影响、播下的种子。无论生活经历了什么,都是一万个值得。
四个小时的演讲,如一杯清茶,慢慢的讲述他们不同角色、不同人生的经历。五位演讲者性别、年龄、行业各不相同,但脸上洋溢着对生活、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