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跟Li一块去逛Pageone,年后返京后工作事情很烦杂,也多少有些身心疲惫. 加上最近想看的书原版影印件一直没到货, 恰巧这个空档期里案头上一直没什么东西可读,来pageone盲扫. 无意中发现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和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 前者是16开的平装小本子,一只巴掌就可以握在手间,也可能是当时环境太过吵杂,加上最近有些轻微的神经衰弱,把这本<<我的精神家园>>读了几章.
一年前因为看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陆陆续续追寻其作品集中的<<青铜时代>>、<<白银时代>>、以及其大部分的小说集.我一直深感幸运.庆幸这段交集没有发生的太晚. 昨天看到王小波在97年新年写的东西,突然有种莫名的伤感. 他的一生几乎在全集里被充分地呈现了出来,崇拜着罗素、维特根斯坦、拜伦、福柯、卡尔维诺 ,爱憎分明. 到最后,他终究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我读过了美好的一生.常常在这本不起眼的小本子里,虽然是15年前的,讽刺的是似乎放在当先也依然未曾过时, 常常也无意中看到一些闪光句子.
其实这本书给我最大感触的是,2015年再版这本书时李银河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我想把它单独摘录出来,放在这.如下为纯手打全文:
王小波的文字的高度是中国很少有人能够企及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纯净。不仅没有自我审查,而且达到了美的高度。在中国很少有能摆脱审查的作品,不是外部审查,就是自我审查,这是写作者都要经历的。但是,王小波是一个幸存者。他之所以能够通过外部审查,原因在与完全不对话,鸡同鸭讲,不在一个论域。中国这几十年的文学大多要么是歌德派,要么是批判派。前者是政治的延伸,图解;后者是对现实的揭露,批判。王小波的写作既不歌颂,也不批判,在另外一个领域,即纯粹的对美的追求。所以,外部审查对它无话可说,因为它只是唱歌,不懂人们说的话,也从不插嘴.
小波离世后,中国才进入商业社会,写作才可以赚大钱,而在他写作的年代,卖钱从来不是写作的动机。人们只是为了宣传而写,或者为了批判而写,或者为美而写,并不会为了赚钱而写,因为文学从来不能赚钱,哪点稿费也完全不能养家糊口.
在政治性和商业性两个论域之外写作的作价不是没有,但在所有的写作者当中肯定是少数;而偏巧像王小波那样有文学天赋的人在其中又是少数的少数。因此,王小波就成了政治和商业两股力量冲击下的幸存者,也是一位佼佼者。在这个新的版本出版之际,在此唠叨几句王小波的写作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是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是为序。- 李银河
读过很多王小波作品集,在看到这段序言之前, 我曾经在某个时间段尝试抛开后来人的评价对我影响,客观评价其作品,我发现很难,也一直很困惑,我切入的观点和角度也曾没有说服自己,所以也就没有写出来。而这段序言应该是我目前为止看到关于王小波作品最好的总结,而随之这个一旦想起王小波作品就想到问题就从此在这篇序言中彻底化解了。
最后说一句我手头这本是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2月再版的,而关于<<我的精神家园>>再此之前也有出版了多个版本,内容上多少有一些差异,当然如果你比对一些差异的内容,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权且当做一个小小的提示。
last edited:2016年04月01日13:45:16 beijing@work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