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迷茫?又该怎么破解迷茫?
迷茫是因为我们:
1)没有找到心中真正渴望的东西
2)没有持续在这上面思考和实践,让自己想实现的路变得“像看得见一样”
用1天时间读完了一遍稻盛和夫的《活法》,对于之前看到的豆瓣各种差评,觉得这些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就提出自己的理解,也让大家可以得到收获。
1、稻盛和夫讲宇宙有一个倾向: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发展的更加优秀。我们需要顺应这个趋势,让自己朝着让这世界变得更好的方向努力。这其实是和《秘密》一书中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是相同的,认为这种努力可以喝宇宙产生共振,从而效果更好。
很多人对此颇为不解或者嗤之以鼻,但秉承着理工科思维来看待问题,假定宇宙真的有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这个趋势,那么人发生与之相同方向的力量,根据合力来分析,是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的;相反,人采取相反方向的力量,根据合力来分析,则会发生这两股力量的冲突和抵消。而运用波动学说来解释,也是和“合力”的过程类似,只不过从平行四边形法则变为了三角函数的法则。
2、接下来,稻盛和夫认为人需要产生利他行为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利他不光是道德的要求,可以和周围人更容易相处,关系融洽;
也是自己跳出执着于个人利益的狭小圈子,有站在第三者更加客观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好处。因为没有了利益的羁绊,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找到平常看不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素;
因为有了利他这种思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想着怎么尽可能获得双赢或多赢?长久下来就可以让自己的合作伙伴更多,路越走越宽。想起之前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我可以不跟他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我至少要让他成为不会伤害或者阻碍我的朋友。”,确实,与人为善、从共同利益出发把大家团结起来,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要素永远在现场,不会太过算计自己的利益得失而贴近现场,主动有意识地观察运行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发现平常不容易发现的关键所在,最终获得成功,达到别人不敢想的高度。
3、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工作的成果=思维方式*能力*热情
思维方式,是人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的思考方式,可以在负一百分到正一百分之间变化;人生就是不断的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的总和;前腾讯高管吴军博士也认为命运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心态和习惯等,因此学习厉害的人的思维是可以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的;塔勒布的《反脆弱》中认为获得反脆弱性是需要依靠环境的随机性和自己突变/改变的随机性两者相结合,说的也是我们需要掌握好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危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能力包括学得的专业知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以及体能(这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零到正一百分之间变化。
热情,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在零到正一百分之间变化。
为什么是相乘?我们可以看到虽天资驽钝的人通过勤学不辍苦练最终获得的成绩是天资聪颖但仗着聪明不扎实努力的人获得的成绩要高取得的成果前者要大很多,这就可以解释必须是相乘关系了。
4、这一条是最关键的一条,也是我认为最值得借鉴的两条中的第一条。
稻盛和夫认为我们应该考虑到各种要素和问题,逐一进行坚持不断的思考和练习,掌握所有可能的情况,最终就会对自己的前方道路仿佛“能够看得到”一样。
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讲到: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我们为什么现在一边有很多人在说找工作很难、工作内容无聊、工资低职位自己不满意又忙着早起上班前和下班后的8小时却在手机刷视频、看剧、看爽文、微博各种关注绯闻八卦做吃瓜群众看着后浪们将自己拍在沙滩上又到处抱怨过着丧的生活到月底口袋空空如也还有各种贷款和缴费的短息通知,又有一拨人通过自己的工作升职加薪跳槽、干各种副业持续精进、理财并最终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归根到底,迷茫是因为我们:
1)没有找到心中真正渴望的东西
2)没有持续在这上面思考和实践,让自己想实现的路变得“像看得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