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历史的杂糅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土地上,经过长期的融合交流,不分家。
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诞生于春秋时期创立者为孔子,
道家诞生于相同的时期由老子开宗立派,两家经历了近百年的交流融合,
博采众长在汉朝时期已经成为了影响当时中国人的主要学说。
佛教中的一支“小乘佛教”在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传播在中国大地上。到了隋唐时期开始繁盛,地位几乎和儒道两家等量齐观,甚至更高。在唐太宗在位时期已达鼎盛。
总的来说,儒释道学说三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思想和精神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且通过长期融合交流有很多理论可以融会贯通,不分家。
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儒家学说从创立以来基本上都服务于统治阶级,
孔子曾说:学而优则仕,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脑力劳动者是比体力劳动者处于一个更高的地位。
这些都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创造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道家很多理论是用于调节人体并适应自然规律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生活在自然之间的人,做人做事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不可随意违背,
否则会引发很多违背自然的病症。
人,与地,与天是一个和谐的系统。
佛家是释迦摩尼开宗立派的,回答了关于人生,宇宙,心灵的很多问题...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的幸福你也不会体会到。给你再多的快乐,你也不会感知到。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在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人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经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我也曾如你般痴迷世间,我也曾如你般不离爱恨。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我问佛:如何看待“食色性也”?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少欲,则少烦。欲望的背后是无尽的空虚。
我问佛:如何平静的看待和接受“生、老、病、死”?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对于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做到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002
生活中的儒释道
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
学儒进取,学道无为,学佛修心。
其实儒释道的影子在中国人做事中经常可见,比如:
考试之前,大部分人都是儒家,积极进取认真复习,争取考个高分;
考试过程中是道,会遇到不会的题和有把握的题,所以作答有选择性、策略性的特点,会的题少答答全,不会的题多答,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为;
考试后是佛家,不论考好没考好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只能尽力做好当下,不留遗憾,有多少分算多少分,看淡看开,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003
刻进基因的文化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看见文化的基因和影子,
只有开启你心中的文明之灯,才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一个过程,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目标。
我渴望生命中的美好,光和热。我也知道会经历无数的沉浮跌宕,
我知道人生重要的是把握过程,在过程中精彩,在过程中燃烧,
北野武曾经说:“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
就好像烟花的结局是怎样已经不重要了,过程电光火石般灿烂过就好,
哪怕只有一瞬,至少也发出了耀眼的光。
在人世间磨炼,修炼,发光发热。
入世就是一种修行,如若借不了谁的光,就做自己的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嗯,
谢谢你花时间点进来阅读,
你的每一次点赞,转发等都是鼓舞我创作的一种动力,
希望文章让你有所收获,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