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总结了王守仁(王阳明)的思想,也就是陆王学派的心学。程颢开创,陆九渊和王守仁发展完成,王守仁的研究更是产生重大影响。之所以为“心学”,是因为陆王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新儒家两学派程朱二人认为 “性即理也”;而陆王认为“心即理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派思想分歧的根源。朱熹认为,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抽象,一个具体。而陆九渊认为,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关于心和“心”,王守仁有更详细、更系统的阐述。
《传习录》中收录了王守仁语录,其中有关于“宇宙”的概念,先生与人谈话,说道:“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由此,可以看出王守仁的“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不像程朱二人所说理是永恒的,王守仁认为有心则有理,无心便无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起理的立法者。
儒家书目《大学》中有“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明明德”,他写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关于“亲民”,他写道:“明明德者,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关于“止于至善”,他写道:“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如此,归结为“一纲领”,为“明明德”。而明德,是心之本性,也就是良知,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本心的表现,通过良知一个人知道是为是,非为非。我们需要做的是遵从这种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如我我们需要借口,不去遵行,那就是对于良知有所增损,因而也就丧失至善。用王守仁的术语就是“致良知”。
对于《大学》中的 “八条目”,王守仁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致良知”。一个人修身养性是根本,就如《传习录》中“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致良知”重实践,因此,他的知行合一在今天依然被推崇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