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1917:逆战救兵》的片尾有一句致敬语:向英国皇家来福枪步兵团致敬。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他的祖父参加过一战。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他祖父的故事。更有意思的是,在该片中饰演士兵布莱克的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为角色做研究时,读了一本《西线日记》的书,那是一本关于一战时期记录士兵日记的合集,迪恩·查尔斯·查普曼惊奇地发现曾祖父的日记也在其中。历史与人之间的继承传续就是这样真实地发生着,许多看似遥远的历史,一旦从草蛇灰线中找到痕迹与机缘,一下子就会拉到眼前。
《1917:逆战救兵》讲述的故事核心只有一个:传令。在120分钟的电影镜头中,能让观众稍事休息的空隙不多。电影故事情节铺陈的八、九个小时需要凝聚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电影的片长时间与电影故事情节需要的时间并不匹配,所以我们会看到两位负责传令的士兵的步伐越来越快,由小步疾走逐步演变为全力奔跑。在这个讲述”传令“的电影中,战场上的恶臭都会透过荧幕萦绕在观众的嗅觉想象中。
如果单纯从故事的角度来审视《1917:逆战救兵》的话,这部电影讲述的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数次激战中的一次小规模战斗。在这个故事中的背景是一方精心设计的陷阱,一方渴望胜利的出击。双方的对弈因一个命令的及时达到而煞停。但整个战争并未就此松懈下来。热兵器时代所引发的野心和狂热并不会就此偃旗息鼓。
《1917:逆战救兵》选择了一个在战场上不是特别起眼的故事来讲述,也选择了两位士兵在完成传令的过程中走入了战场中最焦黑的那一块区域。而实际的战争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并且是持续参与。观众在电影中的参与感仍然隔着一层幕布,及隔着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差。电影能给到观众的带入感,有的文字也一样能做到,甚至能更好。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著述作品中就不得不提及巴巴拉·沃特海姆·塔奇曼的《八月炮火》。由文字构建的“一战”在她的笔下一直栩栩如生、杀气扑面。塔奇曼在书中曾写道:1914年的8月,有一种东西在逼近,不可逃避,无所不包,笼罩着每一个人。完美的计划和易犯错的人之间的可怕矛盾直让人战栗,仿佛嗅到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味道。
《八月炮火》中所展示的历史是愚不可及的帝王、政客和将领错误地踏进了一场没有人希望发生的战争,这场大决战如同一出典型的希腊悲剧般,一步步冷酷地迈向毁灭却无可挽回。在幻想胜利唾手可得之前,参与各方从来不认为自己会是先出局的输家,直至陷入不肯也不能退出的僵局中,这个僵局才是这场巨大的战争所造就的陷阱。在这个陷阱中,过去没有出路,现在也依然没有出路。谁会一开始就会认为信心满满对胜利的期待会最终演变成为困住自己的泥沼呢?而《八月炮火》全书的精彩也正是在此。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用文字为历史挖掘了一个泥沼,历史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在动弹不得的僵局中去理解一场注定失败的败局何以发生,也许只有彼此都无法脱身时才会变得冷静下来。
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为读者制造的带入感层次会更加丰富一些。文字所能传达的现场感并不比镜头虚拟出来的“真实故事”缺乏质感。但我想提醒的是,在阅读《八月炮火》时,除了正文的章节之外,那些附加的注释部分与恶同样值得阅读和回味。例如霞飞将军在1914年9月6日发出的命令:“先生们,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吧”。这条命令条文中所隐含的优雅似乎与战争的残酷本质并不相一致。而在另外一条注释中有这样写道:“真正的马恩河战役是在电话里打的”。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塑造的阅读带入感正是基于这些真实发生的资料注释上。而这些注释中所引述的话语、表达、陈述乃是最有现场感的见证。塔奇曼在这些繁芜的史迹中为读者整理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故事演绎。她为还原历史时所使用的方法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同时让故事回到它原本发生的时间里。例如这样的话语:
“泥鳅比起比洛来还不过是条水蛭”
“把发动战争的每一条理由都消除”
“一只耗子也不能乱动一下”
“镇定,镇定,再镇定”
“他们要抛下我们不管了”
用一本书让这些已经成为历史记录的语言活泛起来,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引文都是极具修辞力量。不过再美的话语都掩盖不住由这些语言触发的战争正在一步一步的迈向残酷的趋势。那滑向趋势的坠落感,正是塔奇曼想与读者一起分享的体验。《八月炮火》讲述的历史不是最糟糕的部分,但塔奇曼写历史时的手法是让它不停滑向不断糟糕的趋势。那些傲慢、愚蠢、自大与自负,不是一下子显现出来的,而是逐渐放大的。滑入泥沼时让人恐惧的不是陷入,而是慢慢滑进去的下陷,无用的挣扎再怎样充满力量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在《八月炮火》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超长的长镜头。而这本书中记录的注释部分像极了一个超长距离的长镜头中缓缓的旁白配音。
对于《八月炮火》一书中出现的注释和引文出处,塔奇曼是这样说明使用之前的考量的。“我竭力避免牵强附会以及历史著作中像‘拿破仑眺望着法国海岸线消失天际之时,他必然想起很久以前…….’的那种‘他必然如何如何’的文风。书中有关气候状况、思想感情,以及公众舆情、个人见解,都有所本。凡属必要之处,注释中均有依据可循。”
说白了一句话,历史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让真正发生过的历史更真切一些!而不是相反。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