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古文观止》是清人所编的文学读本。之所以起名为观止,是因为该书所选的均是从东周到明代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是历代古文的精品。很多精通古文的学者正是通过这本书敲开了古典文学的宝藏。犹太人有句格言:“学习即重复!”《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他们认为: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 02 -
而在中国,有一个人就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最后成为了文学大家,他就是享誉文坛的大师——巴金!巴金老先生谈他的写作之路时反复强调《古文观止》一书对他文学启蒙的正要性: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虽然当时也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写文章就比以前容易得多了.....。但我仍然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我后来的创作都跟这个“启蒙老师”很有关系。
- 03 -
而《古文观止》这本书,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市面上的书很多的释义是在文后,对应看起来很费事。生字拼音加的也不多,看时还要查字典,特别是越前面的文章,年代较早,看起来就很吃力。笔者自己就有过好几次雄心万丈开始,又垂头丧气放弃的经历。所以今天借简书这样好的平台,整理古文观止全书的学习文本。自己学习也与简友们分享。敬请关注《古文观止学习专辑》
- 04 -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古文观止》第94篇《治安策》第5篇——贾谊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 )
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 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 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让官员背着,主管该事的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地到南郊相见,这是见天。 )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 沿途经过宫门一定下车,经过宗庙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 )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 过去成王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 )
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 保的职责是保护太子身体安全,傅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德义,师的职责是教育训练太子智慧,这是三公的职责。 )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 同时还为太子设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称为少保、少傅、少师,他们的职责是与太子一同生活,为太子做出榜样。 )
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 所以太子在幼年时期便获得了并于仁义道德的知识。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礼、义辅导训练太子,赶走邪恶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 )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 天子审慎地选取天下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朝夕相处。 )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 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 )
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
( 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 )
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 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 )
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
( 所以选择太子喜欢吃的东西,一定先为他传授学业,然后才给他吃;选择太子高兴玩的东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练习任务,然后才让他玩。 )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
(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赋秉性一样,经常学习而掌握的,就像天生本能一样。”等到太子年龄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时候,便送他到学馆学习。 )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 学馆,就是朝廷贵族子弟就读的馆舍。《学礼》上说:“帝入东学,学习尊重父母,崇尚仁爱,于是有了亲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 )
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
( 帝入南学,学习尊重老人,崇尚诚实,于是有了长幼差别,百姓也不相欺;)
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
( 帝入西学,学习尊重贤人,崇尚恩德,于是由圣贤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职,功业不被遗弃; )
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
( 帝入北学,学习尊重显贵,崇尚爵位,于是有了贵人和贱人的等级差别,下级不敢越权犯上; )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 帝入太学,跟着老师学习道德原则,学习之后就到太傅那里接受考试,太傅处罚他的锗误,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长,治国的道理也就获得了 )
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 这五学既然已经被帝王掌握,那么黎民百姓就可以通过教化和睦相处了。”)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 等到太子成年举行了冠礼,免除了太保太傅的严格管束,便又有负责记过的史官,有负责进食的宰夫,负责进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负责劝谏戒恶的人把他的恶行记录在木板上,那些敢谏的人还可以击鼓警戒。 )
瞽[ gǔ ] 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 kuì ];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 盲人史官背诵古诗相劝,乐工弹奏规劝的曲调,大夫进献计谋,士人传达人民的言论。习惯与智慧一同增长,所以行为切合规范,没有羞愧的事情;教化与心思一同成熟,所以所作所为都符合道德,像是天生养成的本性一样。 )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礼仪规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时候要迎接夕月,这是用来弘扬敬道的办法; )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 春季和秋季人学时,教室里坐着国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醯,亲自馈赠给他们,这是用来弘扬孝道的办法; )
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 出门远行则在车马上配上铃铛,慢行则符台《采齐》的音律,快走则符合《肆夏》的音节,这是用来掌握节度的办法; )
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 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活着便不杀它吃,听到过它的叫声便不吃它的肉,因此远离厨房,这是长施恩惠,并且弘扬仁德的办法。 )
本文是更到现在古文观止最长的文,待续——
敬请关注《古文观止学习专辑》,让我们紧随巴金大师的步伐,由此开始文学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