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闺蜜一起去她朋友家玩,闺蜜朋友的孩子正趴在茶几上统计这个生日要请哪几个同学一起庆祝,每确定一个人就用彩色水笔在小本子上认真写下拼音组成的名字。
“A要请的,他爸开Ktv的,请他他下次就会请我去玩的。”
“B要请的,他的玩具都很高档,他一定会送很好的礼物给我的……”
“嗯嗯,”,孩子的妈妈边招呼我们边对儿子赞许地点头,末了又加了一句“请C也来好吗,C的妈妈可是你们学校教导主任哦……”
孩子听了眼睛一亮、嘴角一扬,立马埋头飞快地在本子上记下了C的名字。
我惊讶于这对母子之间的默契。这个孩子才小学一年级,就对大人的交友套路如此心领神会,绝对不是偶然行为,只是小小年纪就如此世故,是好事情吗?
2
我是80后,记得我读小学那会,我们同学之间也有好几个朋友圈,朋友圈的划分标准一般会有以下几点:
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
循规蹈矩的和经常捣乱的,
讲义气的和耍赖皮的,
男的和女的,
美的和丑的(哈哈)。
差不多就是这几条,不管合不合理,我们交朋友的依据取决于这个人本身的外貌,性格、素质、能力等。
从来没有因为哪个同学的父母职业不好或者家里穷等原因而冷落他,也没有因为哪个同学家里特别有钱就巴结他。
在我记忆里,甚至对同学的家境毫无印象,只知道我们几个好朋友经常在我家的破地毯上玩得欢快得不得了。
可是现在很多孩子,看到穿得不好的同学会看不起,听到谁爸是老板,谁爸是局长就想和他做朋友,这一切是谁造成的,无疑是大人,既包括家长、也包括老师和孩子周围的所有大人。
3
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经历过职场拼杀的人都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深谙其理,更是认为人脉资源要从小培养,于是就有意识的给孩子灌输这种理念。
他们会告诉孩子该和什么人做朋友,为什么要和这些人做朋友,怎样能和这些人做成好朋友。
朋友说他就有这样一个同事。这个同事特别喜欢打听女儿同学的家庭情况。
谁家住哪个小区,父母干什么职业,开什么车她都一清二楚。把各家情况摸透之后,她就引导女儿通过请吃零食、送小礼物等方式和她认为有价值的家长的孩子频繁交往。
一段时间之后,她会组织发起家长陪孩子郊游或者参加烘培等亲子活动,和对方家长逐渐建立熟络的关系。
这位妈妈认为这很高明,女儿交到了优秀的朋友,自己建立了优质的人脉。
4
确实,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优秀的人交友,但如同上文中的母亲,如果不是从对方孩子本身的优缺点出发,而是将孩子的父母、家境作为考量优秀的第一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可取。
诚然,优秀的父母更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父母有钱或有权也许能证明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但不说明这样的父母就一定配得起优秀两字。
优秀应该是品格、素质、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优渥的家庭也可能惯出张扬跋扈的小霸王,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退一步讲,即便父母的这种选择大概率正确,但绝不应该这样引导孩子。甚至即便你没有这样教孩子,但若你在他面前有此类明显的表现,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比如你对路上碰到的领导特别热情,对楼下新搬来的外地租客冷冰冰。甚至在他交友的过程中,表现和你的想法一致时赞许有加,忤逆你的意思时一脸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这样变成了你期望的“成熟”模样。
5
这种孩子的“成熟”不仅表现在择友上,其他方面也会如此。
我一个当老师的同学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班上有个学生平常表现很沉稳有礼,老师都觉得他很懂事。
临近教师节的一天傍晚,那个学生拿了一张贺卡跑进来送给她,“老师,您辛苦了,这是我自己做的贺卡,祝您节日快乐。”
看着贺卡上笔迹稚气的祝福语,同学心里立刻涌起一股暖流,“谢谢你,好孩子。”
“不客气,老师,那我不打扰您了。嗯,对了,我们校长您熟悉不?”
“怎么了?”
“没什么,我爸经常和他一起打球。”
“……”
我同学心里不禁感叹,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拐着弯告诉你自己有来头,再看那张贺卡时,她总觉得别扭,甚至想起了曾经有个青年说过一句话,叫做“我爸是李刚”。
讲到这里,心情难免沉重。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画什么底色取决于家长和周围人的引导,示范。
无论是择友还是做人,都应该以真诚、善良为本,家长不要再把成人世界的套路教给孩子,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结交权贵、建立人脉的棋子。
当你为孩子的“成熟”引以为傲时,当心你的孩子正在长成世故甚至猥琐的小人。
毕竟,天真、纯粹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