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崇艺君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文人画家的墨色花鸟
花鸟画除了画院的传统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文人画家笔下的花鸟传统。文人画家喜欢用墨多于用色,因此大都以墨色来写花鸟,即使用色,也偏向素雅的淡染为主。他们在主题上的选择,往往有所寄托,常见的有被喻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菊、竹。
文人借这四种花卉的特性,比喻他们心中推崇的价值。梅花在严寒中,开得灿烂,有耐寒、坚忍的气质;国兰幽香而不夺目,寓意幽居、不追逐名利的志向;菊花则来自陶渊明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物欲以外的隐逸境界,文人爱菊花是追思陶渊明的清高;而竹则因为它的竹节和笔直的生长形态,寄意文人应有的气节和虚心。
文人的花鸟传统,在元代以后大放异彩。明代以画花鸟著名的画家,首推徐渭,此外还有陈淳、文征明。到了清代更有为大众熟悉的八大山人、石涛和后来的“扬州八怪”,他们之间有承传的脉络,例如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都有徐渭的影子,而陈淳早年师承文征明,二人的作品都有一股素淡文雅的气质。
可以想象,传统的花鸟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格细腻、色彩丰富的“画院花鸟画”;另一类是构图简单、以墨和多以“四君子”为题的“文人花鸟画”。骤眼看上去,传统的花鸟画没有跳出这两个范畴。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分析,便会发现不同时代的画院,有不同的成就。至于文人传统的花鸟画,构图或许相似,但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用笔用墨,趣味和焦点都落在笔墨的抽象价值之中。明白了何谓笔墨,这类画会叫人看得心醉,其乐无穷。
总括而言,中国传统绘画的焦点,不在创新,而在承传。传统国画在历史上的发展,是在承传中演进求变,因此,没有夸张夺目、推倒重来的划时代“创新”感觉。抛开了追求“创新”的偏见,对准传统国画“承传”的焦点,我们便可以拨开云雾,把传统国画的特色仔细看清楚。
-------------------
原创文章,转载请勾搭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对焦中国画:国画的六种阅读方法》,罗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