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 空虚,于是想要的更多,却越空虚……
当我们开始重新意识到: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伤口,就看不到的别人的伤可能更重,可能更痛。
好比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子女,家庭的崩解会引发孩子世界观的崩解,孩子要面对家不再是家的痛苦,面对原本每天可以见到的家人突然从熟悉的空间中消失的落差。
可是当孩子在受苦,父母双方,他们因离婚造成的痛苦不见得少于孩子。
有的孩子能够通过正确的辅导,意识到「他人之痛苦」,反过来帮助父母,一同走过彼此空虚的时光。反之亦然,若今天父亲或母亲意识到自己的痛苦,也意识到孩子与周遭其他人因为自己离婚、不快乐,也正遭逢痛苦的磨难,就能更坦承的寻求彼此共同分担痛苦的方式。
若能妥善的重构对爱的信任,使空虚感得到满足。未来当这个孩子面对成家的课题,他知道要避免以后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样的痛苦,甚至化小爱为大爱,去关怀社会上其他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失去亲情的孤儿。
面对痛苦与空虚,寻求付出,通过爱的给予,因为给予而使自己被爱,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厘清自我的存在感、价值与接下来要朝未来走向的道路,知道我们都不是一个人,也无须刻意单枪匹马的为生活奋斗。
生命正是在面对空虚,填补空虚,和他人互助互爱的活动中,得以持续积极的朝未来前进。
空虚感与匮乏
当我看见人们的焦虑与不安,我发现当中有一种原因是对生活的空虚。空虚感是幸福感的缺乏,特别是曾经有过的幸福,现在不再拥有的时候:
去年还一起过情人节,今年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年全家欢庆父亲节,今年爸爸却不在了;曾经自己是舞台上的焦点,现在自己不过是黑暗中的一位观众……
然而,一件事情的匮乏,并不等同人生的全面匮乏。正如青春不再,但那不是一种匮乏,不过是人生向着下一幕美好的风景汰换罢了!
故最强烈的空虚,来自「对不可挽回的事件,却寄予企图重来的奢望。」以至于拒绝向人生的下个阶段前进。
每个人都会一度陷入空虚,向下坠落。有时我们赶紧伸手去抓一个着力点,不管那是什么,也不管那是谁。但在站稳脚跟后还是得认清现实,没有人能扭转过去的一分一秒。
这也回应了一个最基本,关于爱的课题。爱不是强加自己的理想给对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作,或者喜欢成为某个人的模特儿。强调自己的价值,无法等同于对方认同的价值。
要的多不等于要的对
以Wyeth为Helga绘画的故事为例[1],为何有些人愿意奉献自己成为艺术家的缪斯,他们在追寻什么?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成为彼此生命悠长的伴侣?
我的经验是:有时,我们唯有通过某个他者(外在事物;另一个人),才能使自己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并透过它使这段美好的回忆得到永恒的纪录。
我想这是某些人使生命充实的方式,艺术家通过捕捉这个世界的美,模特儿通过展现自己的美,两人相互辉映的活动,形成一件件作品。故艺术是一种创造,在最痛苦的时刻,还能做为灵魂的救赎。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一对情侣,好比画家和模特儿之间的关系,可能并非其他情侣熟悉的关系。有些人的交往更像老师和学生,有的则像工作伙伴,也有的像驯兽师和野兽,各有不同。
但把野兽交给一位教师,或把学生交给一位驯兽师,都没有办法造就良好的互动。也许有些人的人格特别值得敬重,但那不成为爱情必备的一种原动力。有些人很好,但我们就是无法爱上那个人。
强迫自己跟一个没有感觉,无法互补的人在一起,匮乏感得不到满足,得到的还是空虚。空虚延伸的孤独、寂寞和种种情绪,都是严重的奢望所造成。非理智的奢望,造成非理智的情绪。
[解语] 幸好,接纳非理智的半身,使我们更完整。
我们都是一颗球
空虚感做为内在感,减缓空虚以获得充实感也是一种内在感。如果人是球,那么我们不妨把人想象成气球,而且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气球。
干瘪的气球没办法滚动,如果「内部充饱气」,比起完全依赖外物包覆,则内部充实更具有安全感。
充实感不是得到并停滞,而是因为得到而更有效率的前进。长期空虚,使人变得畏惧,畏惧的人在得到一点补偿时,要不因为忧虑而难以放手;要不就是无时无刻幻想失去,而提前做好失去的准备,不愿意敞开心胸去接纳任何有可能提供满足的外来者。
表面上这像是放弃与他人互助,实际上只是把人际交往与关怀的需求悬搁起来,「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遗憾的是,当我们把心寄托在外在事物,或另一个人身上。很可能因为期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失落感。或者因为本来通过他者得到的满足,有一天不在有——像是从小陪伴睡眠的布偶遗失了,或是爱人的离开——而产生的被剥夺感。这时带来的失落不亚于内因引发的空虚,实际上很多时候,空虚既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影响。
成为完满的球:生命的回归之旅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球,那么外型越圆就越容易向生命的终点滚动。但每颗球都有不规则之处,而当一颗球找到另外一颗能互相融合,使成为一个更趋近于完美圆球状的球,则生命的滚动自然更顺畅。
充实感的来源亦有不同,但必须来自内在的「坚」实。
有些人内在充满了空气,气球看似比谁的体积都大,都显眼。其实不实际的自我膨胀,好比有些人通过夸大自身以求得安定,以及为了在Facebook、Twitter等社群获得更多赞美,刻意展现出自己最受欢迎与浮夸的一面。充饱气的气球,一戳就破,为了满足空虚而用更多不务实的空虚填补,其结果是让自己陷于随时被「看」破的忧虑中。
乍看充水又比充气好一点,但水本身不稳定,密封不足的「半吊子」随时有漏水之余。但如果气球内部包覆的是木头、金属,那么被刺破一点外皮,对生命滚动的影响没那么大。
还有些人则是装进各种想象与期望,担忧着尚未发生的未来。我们是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但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我们生于平凡,最终我也将归于平凡」,正如我们来自尘土,终将归为尘土。越是远离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奢望,都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
用行动给自己更多的鼓励
当我们看待他人成功,深以为自己所不足,建议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去看我们每日的累积,从自己的进步鼓励自己,而不是从与他者的比较看轻自己,以为自己一无所有。
生活很简单,好好过每一天,该做的尽量做到,无愧于心。我们检讨昨日的自己,但不为此花太多时间去后悔;我们遥想未来的计划,而当下实践的时间必多于空想。久而久之,养成对生活每日都要完成必要功课的习惯,将点滴实在的事物纳入气球之中,直到坚实的内在与外在的皮囊融为一体。
成长过程中,外在的挫折赋予气球的表皮越来越多伤痕,同时使得表皮越来越坚韧。并且我们寻找「充实自我的方式」,追求圆满,好面对人生崎岖坎坷的道路:
◎最理想的状态:我们使得自己变成一个内外实心,富有弹性的一颗球。这很不容易,经常我们依靠着自己,同时携手人生的伴侣前行。没有哪个答案一定比另一个更好,只要生命的流动变得更加顺畅,生命的愉悦感与幸福感也随着人生旅程不断增加。
◎我见过最难处理的情况:一个空虚的人,把自己的一切安全感和充实的来源,建筑在另一个空虚的人身上。所以两人不断因为彼此内心的黑洞,互相传递负能量。与其说他们舍不得中止关系,倒不如说两人谁也不愿意承受成长过程必经的痛苦。
就像两个长期营养不良、虚弱、恐惧、对生存一天天失去希望的囚徒,他们住在一间有扇门的囚室,囚室的门半敞,偶尔透进阳光,门外可能有充足的资源。但他们没有勇气去推开那扇门,宁愿继续待在囚室,吃着角落日渐稀少、发霉腐败的食物。
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人生的旅程还是充满挑战,克服一定程度的空虚,我们才不会因为害怕、恐惧、忧虑等黑暗力量,以至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动弹不得。
细细回想我们的人生,当我们甫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原本都匮乏,且柔弱,欠缺抵抗外在影响的力量;同时也是圆满的,无畏无惧且天真好奇。空虚到充实的奇幻旅程,是向前迈进,亦是一场生命的回归之旅。
幸好,我们不用非得一个人走。
※手机刷累了,欢迎聆听我的电台节目,用更轻松的方式纾缓我们疲惫的心。最近一期节目,点击即可收听:「没有完美的父母」,一位咨询师的家庭治疗启示
[1]Wyeth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写实画家,Helga是邻居的看护。他瞒着妻子默默的以Helga为模特儿作画多年,留下无数个日常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