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数学时遇到了难题,你是选择死磕到底还是先放一放?在考试之前,你是拖着不去复习,然后在考前一天挑灯夜战?还是自以为考的不错,等成绩出来了却感到不如己意?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再到研究生、博士,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入,然而学习的方法却好像并没有持续升级。如果你恰好符合上述情况,那么《学习之道》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本书的主旨就是教你升级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学不好是因为没兴趣?
你是否曾经说过“我对数学没兴趣”或是“我英语成绩不好,是因为我没兴趣”?似乎没兴趣是学不好的理由。然而作者却说,兴趣是和能力相关的。
我们通常会对擅长的事情产生兴趣。与之相伴的错误想法则是,如果我们不擅长做某事,我们就不会具有对它的兴趣,也永远不会培养对它的兴趣。
对于你不擅长的事情,你要自己主动创造兴趣,而不是等待兴趣的到来。最近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感受最深的就是刻意练习比天赋和兴趣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重要得多。因此,如果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能够帮助我们成长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学,立刻去做。随着能力的提升,接收到的正面反馈越来越多,自然会产生兴趣。
学习了这么多年,却只是“低水平的勤奋”?
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技巧。在本书中,作者就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帮你摆脱低水平的勤奋。
1 两种思维模式
你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你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就越是味同嚼蜡。
在你苦思冥想的时候,思维进入了专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更倾向于走熟悉的路,试图用以前的方法解决手上的问题,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与之相反,发散模式会为你带来全局视野,让你从新的角度理解新的事物。
这两种模式就像手电筒打出的两种光束。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照射的范围比较小;而发散模式下的光束更分散,照射的范围更广,但是强度比较弱。
那么如何从专注模式中走出来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霍华德·格鲁伯的3B方法,就是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也有很多作家偏爱在独自散步中找寻灵感。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让你的注意力从眼前的问题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且自身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当你再次回到工作的时候, 新的解法往往会自己跳出来。
2 构建组块和纵览全局
要熟练地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
因为工作记忆只有4个记忆单元,所以我们必须把知识打包成组块,才能提升记忆的容量。比如,你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必须既要关注手上的方向盘,又要想着脚下是应该踩油门还是刹车。而当你成为老司机之后,就能够一边开车,一边和人聊天了。这就是你把开车的各种动作打包成了组块,这样用一个记忆单元就足够了。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把零碎的知识创建组块的三个步骤:
1)进入专注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创建组块的信息上。
2)理解基本概念。理解力就像胶水,能够把独立的信息粘在一起。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你还需要通过做新的题目来检查学习成果。
3)获取背景信息,明确组块适用的前提条件。你的记忆百宝箱中什么都有,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它们都能用在哪里,那它们只能待在原地,派不上用场。
3 克服拖延
你平时怎样克服拖延?用自己的意志力吗?
要记住,陷入拖延很简单,但获得顽强的意志力可就难得多了。因为后者需要动用大量的神经资源。可以说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就像在空中喷洒廉价劣质的空气清新剂一样完全徒劳无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抵抗拖延上。而我要告诉你的好消息则是,你根本就不需要“万不得已”,因为你可以用好习惯的力量来对抗拖延。
习惯分为4个部分: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你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摆脱拖延症。
1)信号:移走那些让你分心的事物,比如在写作业的时候把手机关机。你拖延的,往往是令你恐惧不安的事情。但是,当你真正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恐惧就消失了。所以,如何迈出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你能开个好头,之后就不需要依靠意志力了。
2)反应程序:改变信号会改变反应程序,你要做的不是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而是用一个更好的习惯来代替它。
3)奖励机制:用一个新的奖励来克服之前的欲望,比如给自己买杯咖啡,去看场电影。当大脑开始期待奖励的时候,你才能养成新习惯。
4)信念:建立“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如果你在内心深处坚信,自己不能改变把学习拖到最后一刻再做的习惯,那么你真的无法改变这个习惯。因为原有习惯的力量十分强大,所以你可以寻找同频的小伙伴,共同建立一种鼓舞人心的氛围。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相信,那些数学和物理大神都有极高的天赋。但是这本书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那就是这些大神很可能是用了更高级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仅仅列出了3种方法,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学习”,不妨看看原书,定会获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