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我国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家族中都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家法家规、家训家风。
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撰写的训导之词,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视家训的朝代之一。在两宋141位宰相中,可考为“官二代”的有62人,其中53人是科考出身,占85%。当时,绝大多数的官宦子弟必须跟平民子弟竞争,如果科举及第,还得复试一次,要求比平民更严格。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家庭有更深切的危机感,如果子孙不肖,便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家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家训很多,其中士大夫的家训尤其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赵鼎《家训笔录》、叶梦得《石林家训》、赵鼎《家训笔录》等。还有很多人善于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教育子弟,如孙景修《古今家戒》、司马光《家范》、方昕《集事诗鉴》、刘清之《戒子通录》、董正功《续家训》、吕祖谦《少仪外传》和《家范》等。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所制家训是一篇《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朗朗上口、通俗易记,至今仍在教育和影响着范氏后人。他的几个儿子均能遵从父训,尤其是两度出任宰相的范纯仁,《宋史》载其“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
包拯的家训仅有37字,但字字凛然、句句铿锵,读之,刚正之气扑面:“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那个宗法社会里,被开除族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可谓是奇耻大辱,包拯划此红线,对子孙施以高压,可谓是用心良苦。
北宋欧阳修的著名祭文《泷冈阡表》,生动地记述了母亲郑氏对自己的教育,其内容可谓是一篇感人的慈母家训。表文开头,欧阳修记述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接着,欧阳修回忆起母亲以父亲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往事。母亲告诉儿子,父亲具有“廉而好施”“不使有余”,不受钱财拖累的品质。之后,母亲又以父亲的“心厚于仁”来教育儿子努力践行:对父母,“养不必丰,要于孝”;对他人,“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殷殷教诲令少年欧阳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在表文中,欧阳修又谈到母亲的家世和品格。出身“江南名族”的母亲,“恭俭仁爱而有礼”“治其家以俭约”。当家境富裕后,她持家依然“不使过之”,并告诫欧阳修“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当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时,她依然“言笑自若”地对欧阳修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这是一个出身名门的母亲的俭朴与豁达。父亲去世时欧阳修才4岁,正是母亲的教诲深深影响其一生的为人和为官。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历代王朝为显示崇德报功,在不断追谥加封孔子、普建文庙祭祀孔子的同时,也不断加封孔子长孙,优待孔子子孙。孔子子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和弘扬孔子思想,重视教育,以儒家伦理严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并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家。
学诗学礼承旧业
《论语》记载,孔子曾经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此子孙便以学诗学礼作为祖训。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堂于私第,命以诗礼,示不忘过庭之教”,明代更在孔子故居上建造诗礼堂作为家族聚会的场所。明清时期,衍圣公专主孔子祭祀,不再外出任官,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更坚定了学诗学礼的信念。他们以“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大门对联)为目标,以“天眷龙章匪懈精勤惟就学,祖谟燕翼大成似绪在横经”(孔府学诗学礼的忠恕堂对联)的清醒认识学诗学礼,更以“东趋家庭学诗学礼承旧业,西瞻祖庙肯堂肯构属何人”的决心继承孔子的事业。
孔子生前多次教育儿子、孙子,幼年的孙子子思就向孔子表示决心继承孔子的事业,孔子也带着世业克昌的信心离开了人世。孔氏家族早期“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延时近千年,形成著名的孔氏家学。子孙研究《尚书》、《诗》、《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 等几乎全部儒家经典,家族内部并形成了不同的传承。清代时,孔氏家族进入第二个繁盛期,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孙孔继汾、孔继涵潜心经学;孔继汾、孔广林、孔广森、孔昭虔祖孙四人著述近50种,广注群经,精研数学、天文、地理、音韵等学科;孔继涵、孔广栻、孔广根、孔广权父子四人均能诗,著述30多种,孔继涵、孔广栻并以经学见长,孔继涵还精于校勘。
孔氏子孙并不满足于家族内部传承孔子思想,还纷纷收徒设教,传播孔子思想。十四代孙孔立“以诗书教于阙里,弟子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僖卒于临晋(陕西大荔)任上,其子孔长彦、季彦留守坟墓,兄弟相勉,传承家学,门徒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宙仕宦也不忘收徒,他官至泰山都尉,从墓碑题刻看有门生42人、弟子10人、门童1人,来自近20个郡国,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为更好地教育族人,长孙和各地族人纷纷开设学校。曲阜孔氏家学从曹魏时期即受到国家的关照,宋代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建造学舍,委派老师,明代又相继设立30名、40名秀才名额,给予山东乡试2名举人的优待。清末废除科举后,衍圣公又相继创办了曲阜四氏师范学堂和曲阜明德中学。流寓全国各地的族人大都建造了家学,族人出资购置田产,作为学校的长期开办经费。
长孙一直坚持家庭教育,唐代40代长孙兄弟高中状元,宋代孔舜亮、孔宗翰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明代国家虽然规定三氏学学正专教储公,但孔府仍长期聘请家庭教师,清代时举人沈启震就在孔府任教30多年。民国初年,孔府收入锐减,仍为孔德成姐弟三人聘请翰林庄陔兰和举人吕金山、新式学堂毕业的王毓华为老师,开设五经四书、书法、古琴、数学、英语等新旧课程。老师教学认真,有的甚至非常严厉,但孔府尊重老师,不予干涉,孔昭焕贵为衍圣公,仍然遭到老师的体罚,“新师性愎儿遭扑,慈母心酸泪满腮”,母亲不敢干预,只能在一旁偷偷落泪。
礼门义路家规矩
衍圣公深知,学诗学礼更要循礼,要严格遵守孔子的伦理道德。他们以“礼门义路家规矩”(孔府忠恕堂西厢对联)相标榜,以“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孔庆镕撰前上房对联)、“交友择人处事循礼,居家思俭守职宜勤”(孔庆镕撰忠恕堂对联)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颁布族规家训给全国各地族人,要求族人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祀先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出仕为良吏,族人早完国课。各地族人除一体遵守外,还自行制定了本支族规。福建建宁县三滩孔氏族人制定了教孝、教弟、睦族、敬老、节俭、勤谨、读书、保墓等族规八条; 福建建宁县巧洋孔氏制定了作兴文学、恪供祀事、培植祭产、护理祠墓、酌定优奖、惩治不率、禁止词讼、严防乱宗、督率急公、屏绝邪教、节制财用、慎藏谱籍等家规十二条;江西临川孔氏制定了首孝弟、重节义、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义同居、正婚姻、诛不孝、除淫乱、戒赌博、究窃盗、禁僧尼、禁妇女朝拜神庙、禁负养螟蛉、禁构讼、禁穿构衙蠹、禁拖欠钱粮等家规二十条;岭南孔氏制定了孝敬父母、尊敬长上、严教勤读、尊贤重士、早完钱粮、异姓勿抚、择婚谨始、毋好棋牌赌博、毋好斗殴健讼、毋好奢侈等族规十条;四川蓬州孔氏制定了孝弟宜敦、宗族宜和、乡党宜睦、子孙宜教、农桑宜务、国赋宜纳等家规六条。
诗书礼乐延世长
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成为中国文化水准最高的家族之一。
孔氏科举兴盛,唐代时三十九代孙兄弟九人,一人状元,一人榜眼,四位进士,两位明经,一位无功名者还曾官四门博士;四十代孙兄弟十五人,四位状元,五位进士,一位明经,无功名者一位曾任太子舍人,一位曾任曲阜知县。北宋时长孙后裔五氏进士,一直延续到金代暂停科举。晚唐至宋末临江派十三代进士登第,二百五十名族人有进士三十八名,举人七名。从民国《孔子氏家谱》看,孔氏共有5000余人获得进士、举人、生员等各级功名,而生活在科举时代的族人约30万人,有功名者约占族人总数的1.7%。族人英彦辈出,产生了名宦孔光、孔奋、孔巢父、孔纬、孔戣、孔道辅、孔毓珣,医学家孔伯华,元末外迁朝鲜的孔昭后裔产生了孔昭父子宰相,名臣孔瑞麟,北朝鲜副总理孔镇泰,蔚为朝鲜望族。
学诗学礼致使孔氏家族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产生了孔融、孔稚圭、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尚任等一批文学家。明清时期,衍圣公家族文化艺术空前兴盛,几乎每代衍圣公都书画兼擅,刊有诗文集。清代时,曲阜孔氏族人中还形成了女性文学群体,孔氏族人有孔丽贞、孔璐华、孔韫芬、孔韫煇、孔淑成、孔宪英、孔祥淑等,孔氏夫人有颜小来、叶粲英、蒋玉媛、于夫人、孙苕玉、孙会祥、汪之惠、朱玙、徐比玉、王墨庄等人。她们挥毫泼墨,绘画题诗,诗词酬唱,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孔氏族人学术发达,产生了思想家孔子、子思,经学家孔安国、孔颖达、孔继涵、孔继汾、孔广森、孔广林,学术领域宽广,涉及经学、文学、戏剧、史学、数学、医学、天文、地理、音韵、训诂、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尤以经学最为发达。从孔子到20世纪初,孔氏子孙有著述者约300人,著述近1000种,经史子集兼备。“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曲阜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裔孙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
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此外,他对家教非常重视,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较成功,从他之后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响。
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家训加以追述,并整理汇编成《庭训格言》,共246则。今天我们摘取《庭训格言》中的八条精华,不管是对教育子女还是提升自我修养,都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怀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详平和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
欢喜和善念,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福禄随之,众神卫之,众邪远之,众人成之” 。我们自己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人有了善念,身心都会轻快欢喜;人有了恶念,心中就会充满愤怒怨恨。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而达到这种美好境界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怀善念、行善事。
慎独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译文:《大学》《中庸》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要节。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所谓暗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当一个人独处时,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就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时候,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慎独就是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南宋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之时,人主要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聪明人,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译文:我从来不敢轻视人,说人家无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识。我经常和各位大臣说,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对于那些合理的意见,我将赞许并乐于采纳。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因此,学会聆听,你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也包括审视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聆听别人的建议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译文:当人们在没有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时刻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要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古人说:“心中越谨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遇到事情都应该如此对待。
老子云:“其未兆易谋。”事物在还没有显示出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成功。北宋苏辙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事情没有发生时能深忧远虑,才能当事变发生时毫不畏惧。自古以来的大人物,都是这样的先见和大气之人,所以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谋定才能沉静,沉静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曾国藩是对子女的教育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曾国藩家训》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国家有宪法,企业需要有基本法,家族想兴旺和长久,需要有家训。
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历史已经证明,许多大家族的兴旺,并不是靠财富的积累,而是靠家族理念的传承。
家训在新时期应该有所发展。
现代人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例如采用新的通讯方式和记录方式,摈弃连篇累牍而采用精炼句子,不要板着面孔而是幽默风趣,这更能增加家训的新形式。
内容也要注意与新时期新观念相结合。
怎样做自己的家训呢?
首先得认识到家训的作用。提高认识很重要,然后才是怎样做怎样传承。
家训首先是你把你的家风文字化的东西,首先代表自己家族的核心文化,并且希望能够沿袭下去,其次是日常的言行规范,再次就是一些经验教训。写家训的人首先自己要事业有所成,家庭和睦,子孙孝顺,总而言之就是各方面都很成功,并且能以身做责遵守家训,这个其实最难。家训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儿女延续家族的优良传统,避开不必要的纷争、祸事。
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人生最长不过百年,优良家风家训却可以一直传下去,造福后人。
比较有名的是吴越钱王钱镠,自钱镠至今,钱氏后裔人才辈出,有人用一个绕口令形容钱家“人才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
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硬是让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许多时候往往适得其反,还遭到孩子的怨恨。处处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孩子长大后只会失去安全感。
其实能让你孩子赢在第一次命运起跑线上不是读什么名校和上什么课外补习班,而是优良的家风家训。优良的家风家训是帮助小孩子开心智的,开了心智的小孩子,学习知识都不用教,都是自动自发的,能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到处受人欢迎。这一点在孩子长大以后影响尤为明显。
我们年轻人步入社会,缺的是工作经验,但是一点也不可怕,因为只要你工作三个月基本流程套路就知道了,一年下来就熟练了。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同事的好感。怎么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呢?少说多做,从洒扫开始,这就得益于父母的家教。《朱子家训》谆谆教导:“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命运30年一变化,30岁以前基本受到父母家风和出生地人文、风俗影响,这决定了你的第一个起跑线,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这么流行“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了。
人生还有第二次起跑线。30岁左右是人生新的起跑线,大家都很公平,如果有天赋的人不努力最后也不一定会成功,资质一般的人如果肯努力,就会在人生的最后取得较大的成就。《朱子家训》里面说:“宜未雨而绸缪,忘临渴而掘井”说的是人要有长远眼光,机会是留个有准备的人的。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迟早会因为抓住机会而成功。尤其30岁以后,普通人可以把握第二次命运。
一个人20多岁读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只要不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把一切经历都当做学习和准备,那么通过10年时间的闯荡、阅历和开悟,30岁时便可以开启第二次命运,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30岁以后突然一下子开窍了的原因。再通过20年的努力,到了50岁的时候就会有你的第二次命运形成了。所以我们才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马拉松换挡的时间节点在于30岁左右。
写上一本或者几本自传。不同时期,子孙后代可以学习参考。所谓立德、立功、立言。
咱们不能在史册上留下什么大名,但在家庭里,教育孩子还是需要有些能传承的东西。
对于平民来讲,写上几本自传或者留下几本著作,肯定是可行的。
提炼出几句可以作为家庭文化传承的格言,概括总结自己想对子孙后代说的话,将其凝练为简短生动的语言。
让孩子铭记。天天朗诵、铭刻在潜意识里,代代传承。
自己要先做好榜样。这个最关键,坚持很重要,你有所成就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