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般都是一家之主,父亲的形象历来都是高大而强健的,英雄般的相貌加上宽广的胸膛是父亲在孩子眼里的模样。
除了身边的英雄父亲,我们也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式各样伟大的父亲:《当幸福来敲门》中遭遇挫折和失败却毫不气馁带着孩子独立前行的威尔史密斯、《阿郎的故事》中为了家庭重新振作的周润发、《千里走单骑》中努力帮助儿子圆梦的高仓健,他们都用自己全部的爱悉心照料着孩子,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这也正是天下所有父亲正在努力做着的事情。
父爱如山,那是一份厚重的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沉甸甸的爱是否会压弯了幼小孩子的腰?
脾气暴躁的傅雷,自认为儿子傅敏没有钢琴天赋所以不让他弹琴,使孩子觉得非常委屈。而对于不想练琴经常偷懒的儿子傅聪,他却极尽监督职责,看到孩子练琴时偷懒去看小说便对孩子大发脾气。这样极其主观的不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的决断是否正确呢?
著名主持人董卿的父亲是个农民,从小就用魔鬼教育法训练董卿。就因为他认为女孩儿家应该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所以不许董卿照镜子,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甚至讥讽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这样的教育让董卿坦言父亲给她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父亲的亲生女儿。
虎爸姚国华,三九天脱光三岁孩子的衣服带他爬山,不顾周围群众的劝阻依然让孩子光着身子在雪地里玩雪。三伏天,他坚持每天让孩子在太阳下暴晒两个小时。孩子发烧40度他也拒绝看医生,坚持让孩子“自然痊愈”。这样的教育方法到底是有科学的依据,还是只根据自己的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呢?
四岁的暴走女孩雯雯,被大家称为“中国最小背包客”,小小年纪的她已经随着父亲潘土丰徒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不能上幼儿园、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能反抗、必须服从,这样的童年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父亲到底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家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班上许多家长都为他们的孩子报了许多课外班,到了小学更是几乎日日奔波。每次我下班去买咖啡都能碰到带着孩子往地铁奔去的家长,有时遇到相熟的想聊两句,人家却直言再耽误就赶不上上课了。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比较周末又去了哪里玩耍而是在比课外时间是不是充分排满了补习班。这样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管用吗?
其实我自己也是一样,从小父亲只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我的成长,考试过了90分就给现金奖励,学习以外的娱乐活动一律被视为浪费时间,但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得其法,学校又是一所校风混乱的学校,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队尾。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也会将他的爱转变为实际行动,去做着他自认为是对的事情。但是我想提醒天下的父亲,请你们先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问问他们都喜欢做些什么,如果自己的孩子一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你就要先帮他去寻找,而不是简单的逼着他去做一些你认为对的事情,比如光着身子爬山、练钢琴或者学习。
父爱如山,但不要让它变成千斤重担,死死的压在孩子身上,你不知道连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也翻不出五行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