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炼
排队等候时,掏出Kindle,点开已读很久的二月河巨作《雍正皇帝》,二月河帝王系列总共包含三部,分别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Kindle上对这三部书的预估阅读时间是100多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个议题“现在都讲究读书,可读书有什么用?更别提现在还有那么多无用的书”。评论众多,众家风云,七嘴八舌,虽说结果早就一目了然:读书必定有用,可真让你细说有何用?这又将让人一阵语塞。
那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
话分两头说,首先有用、无用,由谁来评判?是你吗?是我吗?都不是。
无用,是由有实力的人来说无用,只有当你具备了一定实力之后,你才能来断定这书,是读?还是不读?读了又是有用?还是无用?
倘若你一本书都没读,你何来资格在那高谈论扩 读书无用论?
读书,从来不是因为有用而读,而是因为通过读书不断成长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让我们在复杂的世事万象中,不堕迷局、不落俗思,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能力,以世事为镜,自我观照。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为人处世,而学会了为人处世之后,我们将更会发现读书的重要性及有用论;有人曾说,读书亦渡人,渡作者自己,也渡广大读者。
凡事有利弊两头,一直以来,经常会看到这种“读书无用论”的评论,作为一个读书之人,虽说读书量不多,但也能保障每天看上几页,再次面对此类问题,我不得不说说我对读书的看法。
1.读书,可以增加你与人聊天的谈资。
三五好友围在一起聊历史,聊最近一部电视剧《于成龙》,衍生到清朝其他一些人物,我一听,刚好与我现在看的书籍有关,而又刚好听到好友聊天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于是,我站出来给予内容补充,越聊越开,又扩展到康熙、魏东亭、苏麻喇姑、姚启圣、施琅、周培公。
试想,假若我平时没有看书,那么我也只能继续当一个听众。
有句老话说道:不看书不读报,走出去你都不好意思开口与人闲聊。
2.读书,可以增加你的广度
每个人一生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虽然有很多人可以经常飞来飞去,可还是有很多人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无法离开自己的生活圈,那对于这类人群,如何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呢?
唯有读书。
《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里,周滢问传教士的家是哪里?传教士说英吉利,周滢很吃惊的重复道:英吉利?在哪儿?传教士把周滢带到一张世界地图面前,在地图上指给周滢哪儿是英吉利,然后又指出哪儿是泾阳,哪儿是美利坚。周滢在离开教堂前的一瞥,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这个地图,让周滢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不仅有泾阳,不仅有大清,更有英吉利、美利坚,甚至这个世界还有非常大的其他地方,而这些信息正是来源于这幅地图,让她身在泾阳,却知道外面的世界,我相信在那一刻,周滢的眼见别一般人宽了许多。
书本和地图一样,我们依旧可以从书本里知道外面世界的模样,我们可以知道日本的生活方式,知道华尔街的故事,知道香港的世界,而这一些都可以靠阅读得到。
3.读书,可以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
说实话,这一点不像上面两点,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且甚至短时间内压根你都感觉不到,你会有什么变化。可等你阅读了半年、一年之后,无论是平时说话,还是日常邮件组织语言,写报告等,你都会发现你在一些词语的选择上,前后语句的组织排列上,上下文的整齐严谨上,都比你读书之前有很大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你不会将一句话对着别人车轱辘话来回说了。
4.读书,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渺小
不读书,你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的渺小,是如何的无知。以前有句老话: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实际我们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感受。而现在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真正一字一句读下去后,你会发现自己平时是有多么的无知与渺小。
我周围有一位朋友,平时不怎么爱言辞,可若你和他聊起一些历史,那可了不得,他不仅能将你提出的问题,给你回答了,更能将一些历史故事用现在的语句给你解释清楚了,例如两广总督放在现在,是什么级别?例如两江总督,又是指的哪儿?例如摊丁入亩又是什么意思?这些我们在看电视剧时,经常会看到,可以我们真正有多少人了解?
阅读让人变得博大和骄傲,也让人变得渺小和谦卑。因为阅读者懂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人实在太渺小,而阅读,让个体意义上渺小的人,找到真实的存在感。
5.读书,可以让你逐渐拥有表达欲望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曾说过: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将书中的知识、经验、观点、技能、态度等转化为自身修养、能力、思维的一部分,从读书学习知识,通过大脑的活动产生想法,对知识再加工,最终为我所用的过程。
读书,是为了增长精神力、打破过往有限的认知,从而成为一个独立、有思考、向往自由的人。
读书,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通过书来发现世界、发现生活、发现人生。我们需要读书,就如我们也需要阅读人生一样,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悲欢离合、读人性美丑。
读书无用,只是因为你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实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