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我们来南昌已经两个月了。没错,9月初老公来这里开始新的工作,9月6号我也从北京飞来了。那天是周日,北京刚下完一场秋雨,清晨的空气中略有寒意,我一个人拉着行李箱从朝阳区的家里打车到机场,飞往南昌。一下飞机,哇,三十多度的气温扑面而来。俨然是夏天,而且是那种“绿树阴浓夏日长”的盛夏,花木虫草山河地土都在曝露在明晃晃的太阳下面,无忧无虑地恣意舒展,大把的天光任意挥霍。
新居里一切家具家电齐备,只是没有锅碗瓢盆等炊具。要开火,让人觉得有心无力。
2020年下半年,因为工作的变动,我们两口子离开了上海迁徙到北京。上海的家是我们买的第一个房子,生活了十年之久,各种做饭的家电,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然而统统抛之脑后,在北京从零开始,一个炒锅,一双碗筷地开始添置。经过一砖一瓦地建设,朝阳区的小厨房今年终于初见规模,正当我蒸炒煎炸都可以随意发挥的时候,老公工作阵地转移,我们到南昌来了。
心好累。就,慢慢来吧。
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大致是这样的。早上老公出门晨练,随便在附近买好早餐回来。他尝试过各种吃食,买过烧麦、烧饼、蒸饺、烤肠、鸭血粉丝汤等当地的早餐小吃,最后还是根据我的喜好,固定在“皮蛋瘦肉粥、茶叶蛋和煮玉米”的搭配上,雷打不动。
午餐呢,老公在单位的食堂吃,据说是盒饭,质量怎么样就不知道了,可以确定的是很辣,他每次都要专门点不辣的。我则渐渐习惯了本地小吃,学会了嗦粉——米粉,又称米线,在肉汤底中哧溜滑,米线上面有各种浇头,我钟情于榨菜肉丝米线,每天吃而不觉烦腻。
晚饭没有意外也交给外卖了,但我还是很注重健康营养的,一般都点现下流行的轻食——蔬菜基底,主食杂粮,里面有大块的烤鸡胸肉、牛肉,浇上凯撒酱汁,其实也蛮美味的。附近有三家轻食厨房,都被我摸清了底细,哪家的烤鸡胸肉丁好吃,哪家的牛排汁多味美,哪家有好吃的德式烤肠,都有什么优惠活动,门儿清。轮着点吧。
就这样,不知不觉两个月过去了。新家里,灶台上各色物件也各就各位了,但还是迟迟没有开火。可能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吃饭这事没那么重要吧,不值得花大把的时间精力操持。老公的工作自不必说,每天忙到飞起,我虽是居家办公,也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加上各色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在做,也没觉得很闲。反正这里的农产品便宜,外卖物美价廉,就这样呗。
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可能就是那种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吧。
我去按摩的时候,跟给我按摩的小姑娘聊天,说到自己睡眠不好,睡得浅容易醒。她说可能是肝供血不好,建议我睡前喝点奶,去买羊奶吧。又说她没事喜欢自己做饭,虽然做事的店里也提供伙食,但是还是愿意做些自己爱吃的。就买些鲈鱼了,黄鱼了,排骨了,虾了,做成自己爱吃的口味,补补身体。像是蔬菜什么的,可以蒸熟,然后拌上料汁,夏天吃起爽口。外面买的贵喲,一份要三四十块,没几块肉的,也吃不到自己想吃的味道。人都有爱好嘛,我就喜欢做饭。
我连连称赞,心里却小吃一惊。要知道,这是一家盲人按摩店,这个姑娘不是全盲就是弱视,却丝毫不畏困难,也不亏待自己,动手做饭,且做的有滋有味的。顿时觉得我蛮敷衍自己的。
在简书上看到一些做饭的笔记,图文并茂活色生香,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人是真喜欢做饭的,也看得很通透——在菜场转转,看着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别是老头老太太,就觉得那些名啊利啊算得什么呢?若干年后大家还不都是普通老百姓,买菜做饭对付一日三餐。
我很以为然。
总之,我在家里开火了。前天买了好些菜,先做了道韭黄炒蛋,算是小试牛刀,试试煤气灶啊,厨具什么的都顺不顺手。油盐都放得不多,做的中规中矩的,算不上很美味,但也被晚归回家的老公一扫而空。昨天做了一道自己很想吃的小炒黄牛肉,还蛮成功的。主要是肉好,纯瘦肉又特别嫩。切成薄片,拌上生抽耗油搅匀了,油热下锅炒熟,把之前炒好的泡椒辣椒等一众调料倒进去,再翻炒两分钟入味,尝尝咸淡,由稍微加点盐,撒上香菜,搅拌一下出锅。我自己就直接吃完了一盘。还剩了半块肉,轻车熟路地再炒一盘。这一回吸收上次的经验,把牛肉切得特别薄,这样容易入味,热油的火候也比第一次掌握得好,炒出来更好吃些。宝刀未老啊。
外卖是省时省力。什么时候效率最高,当然是程式化,流水作业的时候。一切都标准化,无需试错也不用踩雷。但那样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人也就是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