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是吴军老师的一本新著。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读书笔记和心得。
硅谷并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地图上或GPS上难以找到它,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叫做硅谷的地区区县。硅谷是外界对旧金山湾区的另一种称谓,这个地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半导体公司因此得名。
硅谷可利用的面积也不大,南北长不到一百公里,东西方向,只有靠近海岸线10到15公里内的区域才适宜居住。这个可居住的面积大约只有北京昌平区的面积大小,大约在美国国籍的0.2%左右,人口在450到500万,大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5%。
为什么硅谷会出现在旧金山湾区?全世界其他地方难以复制他的模式?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分析。比如说气候适宜,有顶尖的斯坦福大学,有风险投资,政府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吴军博士认为这些说法都做了一些人为的取舍和缩放,并非关键的原因。
接下来详细介绍了硅谷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
硅谷的起源跟三个偶然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一是是因为IBM公司因为机缘巧合选择在美国西海岸开设研发中心时将地点设在旧金山湾区。
二是斯坦福大学在湾区交通便利的帕洛阿图市拥有几千英亩的空闲土地,因为斯坦福夫妇遗嘱规定学校永远不得出售土地,所以一直以来荒着。后来由于为了解决学校当时有财政危机,当时的斯坦福工学院院长曼特教授发现斯坦福夫妇的遗嘱里面并没有限制大学对外长期出租土地,于是建议建立一个科技园,对外长期出租土地。斯坦福将租期定为99年,并留有续约的选项。
三是贝尔实验室的发明晶体管的科学家肖克利,为了陪伴母亲回到加州的帕洛阿图,并在朋友的帮助下问起了自己的实验室——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利用自己的名气网络了一大批英才,包括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诺伊斯、提出摩尔定律的摩尔和凯鹏华盈的创始人克莱纳等。
但是由于肖克利太有个性,很难共事,是一个极为糟糕的管理者。第二年,1957年9月18日,诺伊斯等八人向肖克利提出了辞职报告。肖克利,当时大怒,称他们为八叛徒。
当时“八叛徒”找到阿瑟洛克,洛克为他们找到IBM当时最大的股东菲尔柴尔德家族。由于公司是由费尔柴尔德出的钱,因此命名为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中文译名仙童。
硅谷的故事就是从仙童开始,因为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公司的决策权由资本方控制,成长收益大部分也由资本方享有,最终导致创始的成员和部分优秀的员工再次出走,成立了很多半导体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诺伊斯、摩尔以及格鲁夫创办的英特尔公司。
硅谷的名字也就是那个时候1971年首次出现在一份小报上。
硅谷的名声鹊起,并不仅仅是因为从英特尔开始的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而是从那时起世界级的领先创新科技公司层出不穷。硅谷能一直在世界科技创新产业的前沿屹立不倒。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呢?
吴军老师首先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硅谷独一无二的特点。
第一就是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在硅谷之外很多其他地方也有好的天气和好的大学,但是对叛逆的宽容度没有硅谷这么高。硅谷甚至鼓励大的科技公司之间互相挖角。明显的例子就是禁止公司之间私下达成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对苹果、google、英特尔和Adobe四家公司处以4.15亿美元的罚款,理由是,这四家公司互不挖角,影响到了员工的收入。硅谷大部分伟大的公司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都诞生在车库中,而是诞生在巨人的肩膀上,多数都是从一个成功的公司出来的一批人创办的。
第二就是多元文化,硅谷最大的城市圣荷西市在1950年的时候只有10万人,到2014年人口超过了100万,增加的人口主要都是移民。这样的人口组合使得硅谷的公司一诞生,通常都具有全球视角,推出的产品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硅谷是美国唯一一个能够在开拓任何海外市场之前找到那个地区的母语人才的地方。
Whatsapp在只有六七个后台工程师的小公司时,有很多颇为基础的功能都没有时间做,却在做着支持20种语言的事情。这种开发产品特性的优先次序与腾讯等国内公司完全不同。
2002年google全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工程师,却支持了70多种语言的搜索,并且在20多个国家有了广告收入。当时公司下了一个规定,任何产品和服务在推出英文版本六个月内,必须开发出支持主要亚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的国际版。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产品,靠的是满足人类一些最基本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满足一部分人的特殊诉求。硅谷的产品的设计者们总是挖空心思去设想如何做好一款全球化产品,来满足所有人80%的需求。
当然,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加上一点本土化的元素,对特定的市场或许有进一步的帮助。但是真到了这个时候,一项技术和产品最挣钱利润最好的时间点往往已经过去了。
2013年为例,硅谷和世界其他地区人口交换净流入1.8万人(不包括非法移民),这1.8万人大多数是科技精英,相对硅谷竟有70万左右的IT人士,这个比例并不低,按照这个比例,硅谷地区的人才大概40年就能更新一遍。根据2012年人口调查,在硅谷地区51%家庭在家里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
红杉资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求投资对象有创始团队中至少有一人是第一代移民,以保证这个公司未来的冒险精神,或者用中国的说法就是狼性。
第三个特征是拒绝平庸,所谓拒绝平庸就是把平庸的人踢出去。硅谷是如何做到拒绝平庸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不断上涨的成本倒逼的结果。60年代中期开始,考虑到成本因素,硅谷就已经将半导体制造业外移到海外或者美国其他地区。如果这件事在中国或者美国中部的传统工业区。当地政府或劳工势力就会给资方优惠条件或者施加压力,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希望企业将工作机会留下来。而硅谷地区没有这么做,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没有多大权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半导体公司工会的势力并不大。
在传统的工业中心,通常是最早进驻那里的公司占据着最好的位置,新的公司只能到周边稍微偏僻一点的地区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好位置的公司往往不再是发展最快的公司了。但通常他们不会主动让出路来。由于硅谷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的逐年提升,只有少数利润足够高,发展足够快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像特斯拉的总部最早是六十年代通用汽车的工厂,80年代卖给了丰田做装配厂,最后转手给了特斯拉。google的总部是当年sci公司的总部,facebook的总部则是当年太阳公司的总部。
同样的道理高的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将平庸的人挤出了硅谷。
接下来吴军博士从更细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硅谷成功的奥秘。
一是宽容失败的文化,硅谷常常会用一种试错法来尝试新的东西。这种方法成功的前提是让失败来得更快一点。
二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在硅谷受到尊敬。同时收入比较高,工作也比较稳定。在硅谷的公司里,工程师们有专门的上升通道。不同级别的工程师收入差距是数量级的。
三是不迷信权威,因为权威随处可见,所以不会被神化。真正搞科学的人都明白科学是一个方法,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不能看他是谁说出来的,而是要看他是怎么得到的。
四是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一个重要的特征体现在分权上,一件事情一个员工自己就能做决定,就无需他的经理或者总监来拍板。一个经理或者总监能够决定的事情,就不需要副总裁或者更高职务的人来给意见。扁平化管理另一个重要的特点特征体现在限制上级对下级的人事权,如果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大权,那么他的下属就成了他的奴才,而不是公司的员工,下属会牺牲公司的利益,以满足上级的意愿。这样的公司最终一定是山头林立,任人唯亲。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公司里,上级对下级通常只有人事上的否决权,而没有决定权。
第五是世界的情怀,即考虑两个因素,是否能帮助全世界的人,是否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假如不考虑成本和将来挣钱,现在给你足够的投资,让你把这件事情做成,它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好处?
硅谷之谜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通过介绍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论)解释了前文提到的硅谷的做法和文化为什么会对它的成功有帮助。这一部分内容使全书对硅谷成功之谜的探讨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非常值得大家去阅读。三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从预测到反应,从拥有(控制)到入口(连接),从局部到整体。
不确定性,在身边无处不在,不是利用公式就能预测的。消除对未来不确定性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引入信息。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信息的获取利用和传播。硅谷有幸诞生,在三论提出之后,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来指导其发展,这是硅谷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各种不确定性,利用数据和信息消除它们,而不是采用过去那种来至顶层的设计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更多的需要采取一种自下而上依靠反应,而不是预测的工作方式。在公司内部内部的合作和外部的商业拓展上,最大限度的利用不断拓宽的信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