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在1岁半到2岁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这个时候,什么不起来的小东西都逃不过儿童的小眼睛。一颗绿豆大小的石头粒,一根细短的线头,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纸屑,一个衣服上的小破洞,这些丝毫不会引起我们成人注意的东西都成了吸引孩子们最好的东西。
我家宝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经常打趣地叫她“拾垃圾的小姑娘”。大概从一岁三个月开始,小家伙出门就成了“拾荒小孩儿”,走路不看路,眼睛不知道在看什么,但是马路上、小道上所有她感兴趣的细微事物都逃不过她的“法眼”,什么小纽扣、小石子、玩具枪打出来的小枪子、小盖子等等都成为她的囊中之物。带着她出门溜达一圈,回到家,她的小口袋一定是被这些微小的垃圾塞地满满的。最初,爸爸还会去制止她的“拾垃圾”行为,被我阻止了。以后,每天我们出门散步的时间延长了,因为宝贝要“拾垃圾”,而且我们出门会带着一个小袋子,方便装宝贝的“垃圾”。有时候,为了让宝贝“拾垃圾”更有意思,我们会故意在地上丢一个硬币,宝贝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告诉我们她拾到了钱。
除了拾垃圾,宝贝对一切微小的洞也非常感兴趣。记得有一次,孩子姥爷穿着一双破洞的袜子,这引起了宝贝极大的兴趣。姥爷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姥爷原地不动了,宝贝就爬在地上,用小手扣姥爷的袜子洞,姥爷不让扣,宝贝坚持要扣。这个行为一直持续到姥爷换了双没有洞的袜子才结束。
当然,一些朋友对我们家支持孩子拾垃圾以及随地爬着扣洞的行为非常不认可,觉得脏。可是,我个人觉得衣服脏了、手脏了,可以洗,但是孩子敏感期得不到满足是一生的缺憾,所以我们坚持每天带着宝贝去拾垃圾,直到有一天拾到了一个宝贝。
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在一个小空场,过往行人不少,还有一些人在空场聊天,但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空场中央的地上躺着一部手机。只有我家宝贝注意到了,跑过去拾了起来,开心地跑过告诉我:“妈妈,我拾到一部手机。”我定睛一看确实是一部苹果6s手机。我们迅速地联系了失主,奉还了手机。打那以后,我家宝贝改名为“拾金不昧好娃娃”。
其实,写到这里,不是在晒自己的宝贝拾金不昧多么好,只是个人觉得微小事物敏感期的满足有利于儿童观察、探索能力的培养。看微小的东西需要专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会神,需要时间,儿童们就是在这些微小事物的探索中发展着他们的触觉和视觉能力,让他们看到我们成人所忽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