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自己是从何时开始喜欢他的词,或许就是对其名字一见如故的感觉,容若就像是为词作而生。喜欢纳兰的词,但很惭愧自己都没能完整的背下来一首。然而却总忘不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尤其是前半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字,惹得后人多少感叹与追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纳兰最为人熟悉的一首词,大多数人将这首词归为爱情篇,也有些人认为其实为纳兰性德描写友情,因为其名为《木兰辞•拟古决绝词谏友》。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情感有着普遍的意义,它同样适用于友情。而我也更倾向后者,因为缠绵不绝的爱情离我还很远,相反“刎劲之交”的友谊却怅然于心。
初相见,惺惺相惜的惊喜:怎么世界上还有一个令自己欣赏同时也一样欣赏自己的人?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态使两个人自然的靠近,千金易得,知音难求,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感受。但是,随着彼此的深入了解,在两人的走近中,你会发现这个朋友“变了”。初相见的感觉会逐渐被深入的了解替代,而不相容、不和谐的方面就会凸现,矛盾来了,争论多了,甚至出现了水火不相容的场面,此时当事者迷:这是我当初欣赏的那个人吗?
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友谊何尝不是如此。初始的美好,初始的大方,初始的温文尔雅,或许在成为朋友的不久之后,就会化为一缕青烟。因此,友谊如婚姻一般,也需要经营,其经营之道如出一辙——“克逮克容,求同小异”。
怪不得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其实,它是在告诉我们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的相互关系的“度”,这个“度”如果不适当,就会变成扼杀友情的绳索。而人们常常错解这句话,片面的认为友情就是淡淡的才是君子之交,浓了就俗了,沦落为小人的往来了。“淡如水”,是在交往中襟怀坦荡,摒弃是非和物欲,而不是淡然的抱定自我,疏于沟通往来。
记得每次出门,妈妈总会嘱托我:“见人只说七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咋一听大意为:要随时提防别人,也许别人突然就会害你,所以不能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自己。但是,仅仅如此吗?见人说话留三分,不仅是自卫,更是保护他人。若初相识,便喋喋不休,岂不是自毁形象,同时不也为营造初识的那份美好么。人是喜欢回忆的,当初的那份美好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此外,“见人只说七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更与“距离产生美”遥相呼应,那份可以保持的距离才是维护友谊长久地桥梁。近了,看得清楚了,初识的美被差别和不相容一时掩盖了,这种茫然失措会让人一时失去理性地判断,否定了曾经的美好,在时光中情谊逐渐淡漠,抑或割袍断义,甚至有的反目成仇。我们不得不承认,有的情感只适合于初见,靠近了,对方会因惊慌而逃跑,远远的欣赏,彼此反而愉悦轻松。当然那种友谊肯定称不上肝胆相照,也就不是人们寻觅的知己者,而只是生活的点缀。
如此,并非是否定友谊的真诚与朴实,相反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与暗示。提醒大家交友时的准则与态度。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是有益的朋友呢?孔子说,“益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而交友的态度更应是朴实无华的,而不是利益使然。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实用主义,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心灵相通的朋友,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一个可以坦诚相待的知己。没有心灵的交往我们的生活将是一潭死水,我们的精神也将无处寄存而压抑扭曲。友情是互动而平等的,需要双方用心去维护。
人生若只如初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不会变的,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已不再是你想的那样,已不再是你所认识的那个了。所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因为那最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