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契机
在确定要搬家前的一个多月中,跟家里商量有不常用的东西打算搬回家。
家长劝我把一些东西舍弃掉,家里需要置办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全新的,而且很多的东西没有必要往家里带。毕竟我在外也一年也回去不了多少次,带回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落灰。说到底对他人没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是一些身外之物,都是“垃圾”。
家长义正言辞的说,我也认真的听,但是情绪上来了,就是有点忍不住沮丧:毕竟陪伴我很长时间的东西要舍弃掉,很舍不得。那究竟我舍不掉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上还是忽略了一些问题。家长的话push我做进一步的断舍离,而我也在思索,自己究竟该如何取舍这些陪伴我许久的身外之物,自己舍不掉的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带着问题,我打开了《断舍离》,试图能在上面找到解答。
心态的修炼
此前我阅读过另外一个收纳师近藤麻理恵的书《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
这本书也涉及到一些告别旧物的一些仪式,跟山下英子《断舍离》中的主张相一致,让居住的空间更加简洁,干净,让自己被所爱之物包围的居住的环境。《整理魔法》重在整理的舍离过程,在我的印象当中,这本书的内容集中在整理的技巧,特别是衣柜服装收纳方面。内容上也更加有生活气息,从衣食起居上,细致到如何叠放衣物,收纳物品的小技巧。从这本书中我也获益良多,在个人的物品整理方面也从中启发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收纳方法。
而在《断舍离》当中我看到的是——断杂念,舍我执,离旧物的心态修炼的过程。
书中有很大的篇幅讲述他人的一些真实故事,从意识上察觉居住空间需要整理,随而向内发问真正需要的/喜爱的东西,对居住空间的观察从而在已有的物品在内心的状态进行取舍,最后选择离开旧物的过程。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两句话,感觉莫名的契合。
“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断舍离》更加注重修心的过程。书中将自己的居住空间比喻做一个生命体,也是需要输入排出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将东西都带回家中,珍藏也好,留念也罢,大部分的时间跟飘落在家中积下的灰尘毫无差别。居住空间越来越多的物品,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整理时间。假如不加以整理,长期暴露在目之所及之处,要么是“漠视”要么是“烦躁”。这些很小的念想,就像是散落在意识的“灰尘”,不加以清理,积攒的多了就会“生病”——只要一回到住所,就会感觉周身不爽,甚至是意识层面的苦恼,焦虑。
当然意识层面的苦恼和烦躁不全是居住空间带来的,纷乱繁杂的空间会加剧不舒服的状态。实际上居住空间的混乱也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映射——在个人意识层面缺少一些必要的梳理:金钱,精力和人际关系上,这些与个人价值取向上的分配及取舍。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个体在已熟悉的居住空间环境中不想做任何的改变,日常生活重复性地陷入的精神内耗而不自知。
断舍离客观的价值
一个可悲的客观事实是:时间,精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资源。选择居住空间的陪伴之物,整理居住空间的时间,甚至是思考空间的布局这些都是需要耗费这些资源的。断舍离的要点通过思考:个人执念与物之间精神价值,个人需求与物之间的使用价值,个人关系与物之间的未来价值,从而对居住空间进行整理。思考过后进行物品取舍,让居住空间保持相对较少的物品状态。一方面是是节省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让居住空间更具个人价值取向的表达。这样的居住环境更能让自己保持心情愉悦,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其他的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一举两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通过对居住空间物品的断舍离,习得对个人价值取向在物品上取舍这种技能,也可以作用在我们在意识层面的梳理。在不断思考物品与个人的关系当中,巩固和加深价值判断而取舍的过程,当思考事物与价值取向绑定这种思维惯性形成,在人生路上很多需要做选择的情景下,就可以很上手地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对未来较好的选择。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思考个人的价值取向。生命当中重要的事情有哪些,对自己的价值又有哪些:是金钱吗?是工作吗?是爱吗?是健康吗?这些事情又该如何平衡和取舍呢?当然没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很多时候需要多角度去思考,没有办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相信思考过后,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今日一问:
今天对什么东西做了断舍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