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意义上的年还没有过完,得等元宵节过去。俗话说,腊八开始就是年,元宵节不到还是年,算算有一个多月。时间往前推个二十年——更不用说三四十年前了——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都知道农村人有农忙和农闲,一年中秋收后、春耕前,基本上就是农闲时间,估摸着有两三个月,其他基本上是农忙,只有端午前后相对轻松一点。在这两三个月,几乎均是围绕过年而展开:小年之前是准备阶段;小年之后是正式过年阶段。
在准备阶段,壮劳力除了挑堤(也就是挖河、修渠)、挖藕、干坑(也就是池塘清水抓鱼、清淤)、杀年猪,基本上就是聚在一起打牌;家庭主妇除了纳鞋、绣花、请裁缝做新衣裳,基本上就是在忙准备过年的各种食物,比如做麦芽糖、打糍粑、大豆腐、下卤锅、动发锅、做米团子、腌制腊鱼腊肉等,也包括其他各种食材准备。
如果说准备阶段是想方设法制作各种品种的食品,那么,在正式过年阶段,就是想方设法创造诸如团年、拜年、回娘家等各种理由聚会,把之前准备的各种食品消耗掉,今天张家明天李家,今天走近的明天走远的,今天你来明天我去,在走动中彼此消耗。那时候谁家都是家大口阔的,经不起消耗,何况是如此密集、频繁的消耗,到元宵节消耗差不多了,年也就结束了。这一来二去的,农忙又开始了,于是经过十个月的精打细算再一次迎来二个月的集中大消耗。
坐吃必然山空,消耗差不多了,就得继续出门觅食。本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许多觅食的机会,加上城里的门缝打开了,年轻后生就把地留给老人种,自己则背井离乡到城里讨一口饭吃。最高峰的时候,一下子就接近三亿人离开了家乡,一方面为城市创造了GDP,另一方面自己也拿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以前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想出去觅食的人也多,大家有点争先恐后。许多人往往是不等年过完就背起行囊出发了,所谓“三六九,往外走”是也。
这几年,原来就出去觅食的人不想回去种地了,更年轻的也想出去,僧多粥少,外面觅食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有的人就不回去过年,或者即使回去,也不想蹉跎太久,以减少“消耗”。觅食的机会再少,年过得差不多了,就得重整旗鼓再出发。
一年之计在于春。就在许多人开始觅食的时候,俺也不例外,虽然年已花甲,但也不能混吃等死,也得打起精神,重新出发!
(拍摄于2025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