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一个人在遇到困境和难题的时候,要保有的一种心态。听起来是不是挺具有洗脑的韵味。
比如,我看你哪儿哪儿做得不怎么合乎我意,我给你两句,你感觉不爽,我就可以说你没有“成长型思维”。你马上会发现,你听到我说你没有成长型思维这句话时产生的不爽,甚至比开始我给你反馈说你哪儿哪儿做得不好时产生的不爽,还要不爽。
如果你细心寻觅,应该会发现上述的情况在生活中工作中时常发生,甚至每天发生。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祸从两头起。接下来我的文字是写给反馈的接受方。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两次不爽的那个方。我把下面这段话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三个先决条件。
成长型思维的三个先决条件/三个认知基础
1、提建议,不是找毛病,不要抱着自己被指责的心态去聆听建议,一边听,又一边批判,总是会降低聆听的效果。先接纳,再揣摩,能够尽可能把建议获取程度提高到最大;但“接纳”本身并不是意味着“接受、认可、甚至是承认了”冤屈“,接纳的意思只是拿过来,放在身旁,不是装入进自己的耻辱账本;
2、沟通和相处是两方面的事儿,但面对这样的局面,一般来讲,改变自己总是比改变对方更容易些;但”改变自己“绝不是意味着”错在自己“,而是用一种战略性转移的方式,更高明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与冲突的方式方法;改变自己更多地是采取主动、而非被动地等待对方的行为;因此,改变自己,是更快更完美走向成功的路径;
3、术业有专攻,不必苛求一位完美的圣者来向自己提供人生迷津的指点;大部分情况下,向你提供建议的本身也有很多做事或思考的缺陷,他们提供建议,也是克服了很大的被质疑的心理,所以,面对提供建议者,但凡对方开口,可以尝试平和地给与”提建议“行为的认可(虽然内心并不完全认同对方的观点),这样才有机会让更多的建议被说出来,而不是对方一边开水管,你一边极力堵水管,正所谓”纳谏如流“。
上面这三段文字大概是一周前写出来的。可能语气及呈现的能量场跟开头与现在这段文字稍有不同。敬请您的理解。也许那三段文字是出于我当时的某种心理状态或工作与生活的某个境遇,但不重要了。
其实把反馈的接受方先按在地上摩擦,这事儿做得挺不仗义的。所以,我争取做个平衡,后续也找个机会把反馈的输出方给摩擦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