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营结束了,10天,10篇文章,共6586个字。相比精读营,这次我给自己定下的标签是“正在清醒。”
从去年的剽悍江湖、到日报组、清单营、精读营,一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我,终于睁眼,看到真实的自己了。共读营结束后,思想上的转变已经开始,接下来需要不断提供动力,促进思想转变。
思想:
从被动到主动
开营前,有人给牛牛反馈:“参与多次主题营都感觉没有收获。”当时我感同身受,但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没收获,因为没有主动投入!只有主动,才有收获。
这次主题营,班长让我收获颇多。每天的“骚扰“、”小皮鞭“增加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而在”骚扰“的同时,也慢慢打破了墙,两人越来越熟悉,班长这十天的主动,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链接老铁—在主题营中,借着打卡事项度过链接初期没话可聊的尴尬。
牛牛开营前的碎碎念、让迷茫的我产生了改变的想法,想找事情做时,却发现错过了值日学委、班长的申请,所幸没有放弃,心血来潮点评老铁的文章。第二天犯懒,不想点评时,班长适时地出现鼓励我点评,于是坚持下去了。
从高估自己到承认自己是一名平凡的人。
在进共读营前我都高估自己,低估写作难度,认为只要按时按量地练习,就能稳步提高,所以在打卡营中,没有细致地打磨文章,写出来字数够了就算完成。
想到了退出日报组、不参加清单营的理由,背后都是我高估自己,现在明白了,只有用空杯心态对待事情才能学得更多。所以在共读营中,开始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普通人的办法成长。
高估自己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急躁,认为自己可以快速掌握
每次参加主题营,我总希望自己能在十天内快速提高阅读效率,但主题营期间,除了常规打卡以外,什么都没做,甚至打卡还是敷衍地完成,这样子的打卡,又怎么能期待自己大有成长,甚至快速提高阅读效率、写作能力呢?
对读书营的新认识
在昨天,和班长讨论,才明白读书营三个字中,营字重要。读书,谁不会?但是怎么有效率地读,怎么坚持读下去,怎么读出更多东西,就需要一群人陪伴,特别是养成习惯时,
读书营的重点在营字,在于一起成长,毕竟单纯的读书,谁都会,但坚持、持续成长才最重要。
点评
通过点评、拆解大量文章结构,对文章的结构有了许多感悟,其中有三个最大的收获
1、文章开头、破题的重要性,
a) 好的开头,能引起极大的兴趣,也影响到全文的布局。好的开头,应该是能唤起读者情绪的,比如“哇,我也有这种问题。”或者节奏感强,激发读者好奇心的。
2、 总结与升华二者的区分
a) 总结是对全文的总结,升华是在全文立意的基础上拔高一个层次,可以升华到意义、作用、结果。比如一位老铁的文章,全文在讲阅读,在结尾从作用的角度升华到“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3、文章论证的结构。
a) 文章结构的展开,论述论述观点,除了可以将观点背后的理论或者正面论证,也可以反面论证,比如有位老铁在写伪工作者时,先举两个反面例子,然后再举一个正面例子,正反对比,增加了说服力。
其余的还有收获的素材、在点评中与老铁的观点碰撞。
在阅读方面,读书时能轻松地理出文章结构,从结构的角度评价文章说服力,体现在第九天的打卡内容中,那次是我阅读效率最高的一次,将结构整理得清清楚楚。直到现在,书中的观点还烙印在心中。
打卡
参加精读营时,打卡很敷衍。首先没有安排时间阅读、写作,再者没有耐心修改。导致结营后觉得效果不理想。
而共读营中,也是如此。
翻开《见识》,有书写痕迹的只有一、二、八三章,说明这几章有认真阅读,而其他章节,是略读提取观点就开始写作。
打卡文章,逻辑性差、错别字多,说明没有检查,更别说修改了。
这是整个共读营期间的状态。
两期的打卡,从认真程度与质量上评价,并不合格。
遗憾:
1、 没有留出时间读书,整理观点,大部分是略读后就开始写文,写完后也没修改。
2、最后三天没有坚持点评,中断了坚持7天的点评。
3、没有在一开始就申请班长、值日学委,也没有参加每晚的问答,现在悔悟,因为这些都能加速成长,发生改变,形成利他-成长的良性循环。
4、 没有参考每日最佳、优秀文章的点评,只是自己在摸索点评的方式,这样做除了走不快,还有走错路的危险。
规划
1、 下一次主题营,一定要加入,而且打算做更多,点评,申请班长。
2、 复习《见识》,拆解每一篇文章的结构,预计每天每篇用时0.5h.学习吴军的论证思路,丰富文章的结构,顺便积累素材。
3、 想要找个机会,加入读书营日常的三项任务。
4、 精减每天的事情,做到少而专。
5、 和人约定相互监督,继续共读。
6、 复习点评,总结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