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图片,上面有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确实,好像我并没有获得雄辩和驳斥的过硬本领。我读书确实也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没事,与谁辩?辩什么?你在轻信的时候,辩的都是谬误,说的都是强词夺理。你在轻信的时候,驳斥的都是被你误解或者无视的事实,或者被你视为谬误的真理。你所获得的雄辩和驳斥,可能都是歪理邪说,可能都是瞎掰。
我当然不会为了轻信去读书,更不会读书是为了去盲从——其实,我觉得读书恰恰可以让人不轻信,不盲从,当然,前提是读说真话的书,而不是读说屁话的书。
或者说,我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轻信,不盲从。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明白,让自己看的更清楚,让自己知道的更多,让自己体验的更多。
培根最后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思考与权衡。其实,这个不轻信,不就需要思考吗?不也需要权衡吗?还有盲从,不要是需要思考和权衡吗?
而这些不轻信不盲从,这些思考与权衡,不恰恰可以体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吗?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