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王雪岩的《谁不是带着伤长大》,收获颇多。通过这次阅读,我更了解自己,更理解他人,也学会了和解。
和解,也是这本书的关键字。
一、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书的副标题叫做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因为每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创伤体验,以各种隐秘或明显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原生家庭的创伤,通常被认为来自于父母。父母通常在小时候被孩子认为是家庭的统治者,这小小的王国里,我们是相对弱小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对我们或严格、或控制、或暴力,可能让我们“记恨”半生,甚至影响整个人生。但事实上,创伤体验产生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母亲子宫里,什么都不用做,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百分百被满足。出生后,我们渐渐发现父母并不能事事满足我们了,于是我们用哭喊表达需求,再接着我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在婴儿时期,一个百分百满足自己的完美父母形象就已经根植心底,期待的父母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物质精神需求。当现实父母不完美时,我们就产生了被伤害的体验,久而久之,成为创伤。
所以,创伤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对于完美父母的期待。我们要找到创伤的根源,承认它并且跨越他,才可能完成与父母真正的脱离,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叫做个体化。为什么是可能呢,因为个体化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甚至被他人阻碍的,这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
总之,我们的确需要和内心的父母和解。完美并不存在,期待只是虚妄。
二、与他人和解
儿时的我们在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中发展出各种隐秘的防御机制,帮助我们从童年中存活下来。通常这些防御机制是不全适用于成年世界的生活的,但我们对熟悉事物有本能的安全感,使得我们不舍放弃这使用多年的“防具”。即使我们已经发觉动用“老式”的防御机制会让我们在成年生活中碰壁,我们往往还是忍不住要用。比如遇事逃避,喜欢抱怨,攻击他人。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也被伤害过,我们的朋友、爱人甚至大街上的陌生人都被伤害过。每个人内心总有些创伤,总有些隐秘的防御机制在运作。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其实就是各种防御机制的碰撞,通常会摩擦不断。
矛盾本就是这个世界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就像那句话: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所以当矛盾发生时,我们不妨尝试理解他人。即使感到被某人伤害了,也不要一直停留在创伤体验中。请承认它,并且跨越它!
三、与自己和解
实际上,与父母和解、与他人和解都是与我们自己和解的一部分。因为和解的对象都是我们内心产生的形象。
与自己和解,就是放下对他人所有的期待。将自己看为一个单独个体,也将他人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建立起边界感。并且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拥有高自尊,成为一个更强大的自我。
四、与自己的生命延伸和解
最后一章,书中还说到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作为最后一章,这非常有意思,每个孩子最终都会成为父母,我们受到的伤害是否会由我们传递给下一代,取决于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伸,但却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理应有一个由自己决定的人生。我们若以爱之名行控制、剥夺之事,创伤的的轮回中又会卷入一个可爱又可怜的人儿。
书中说道: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展,而非决定孩子的人生。
的确如此,村上春树也说过: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最后以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话结尾:父母这一生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不是丰厚的无知,不是优渥的生活,是充满柔情的爱、接纳和尊重,以及父母自己平和的情绪和相爱的关系。但孩子有了这笔财富之后,其他的完全可以由他自己去创造。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正视创伤的勇气,有与自己和解的决心。愿我们都可以发展为不伤害的父母,养育出富有创造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