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这首古老的小儿夜啼歌诀你一定听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念叨过吧。听子芃的姥爷说,在他的童年时代,这首夜啼贴曾经贴在大街小巷的墙上、树上、电线杆上。无论效果如何,“贴符止啼”真的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医疗仪式呢。
“夜哭郎”是什么呢?
民间一说就是晚上哭闹不止的孩子,中医上认为小儿夜啼是因为心虚以致神魂不宁,血虚以致经络不畅,故要藉生人招魂以安神定魄,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就有“安魂魄咒”。对于古代的父母来说,安魂咒就如同灵丹妙药般神奇,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宋真宗晚年得一皇子,昼夜啼哭不止,有道人自荐能止儿啼,一通咒语后小儿果然不再哭闹。宋代王安石的次子王雱,娶了同郡庞家姑娘,逾年生了个儿子,从小夜啼不止,后来请一道人念了神咒才不哭,王雱感激不已。
“三皇”为医学始祖
所谓“天皇皇,地皇皇”,指的是“天皇”和“地皇”。天地初立时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 为,而俗自化;地皇十一头,兄弟十一人,此外还有泰皇(人皇)。“三皇”之名起于战国后期,最初见于《庄子·天运》和《吕氏春秋·贵公》,但是直到司马迁《史记》中才有明确记载的官方“三皇”,他们分别掌管着天、地、人三界,被民间视作民族始祖和圣贤先哲。唐代在京师长安设立“三皇五帝庙署”以供崇祀,宋代将“三皇”分开祭祀,元代立国后将尊祀“三皇”的活动纳入国家祀典,并且尊为医学始祖,到了元成宗时期更命郡县通祀“三皇”,礼仪规格与儒学的宣圣释奠礼相当。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内服的道教符咒已经基本退出大多数人的视野,而外用医符由于对人体无害反倒保留了下来。百姓父母一心想让孩童安睡,小儿止啼咒易于记诵、偶有灵验的特性使它流传千年成为最被人熟知的方法。旧时父母长辈都会很认真的选取红纸,写上咒文,并有意识的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以至于贴在厕所里,以期藉助陌生人的力量来祛除邪祟。
类似的童谣,经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在儿童口中传唱,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是不是带给了你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你还记得哪些童谣呢?欢迎你留言告诉我们。
本期篇末放送一幅子芃姥爷手绘的儿时家用灭蚊灯,你一定没有见过吧?你能看懂它的工作原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