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小木.菲如
一直有思考什么是智慧,什么又是灵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人所产生的困惑,烦恼,愉悦等情绪,以及行为的动力,大体都来自于智慧和灵魂的关联所产生的矛盾。
智慧这事相对比较容易解释,形成在大脑里,反应到外在而言,小智慧我以为是为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大智慧是为族群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灵魂这事就比较难得理解了,貌似于存在,也貌似不存在,貌似与智慧有关,又貌似与智慧无关,还有些似乎感觉要冲破躯体的束缚,去向另一个未知的空间。
人作为一个物种,生命不过百年。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延绵千年不断。
智慧貌似可以直观的沉淀和累积,或言传或身授,或载以文字。但又似乎无法百分之百的传递,比如老祖先的智慧,许多已有文字流传,但后人却依然无法百分之百的理解。这就又涉及到了另一个词汇“知识”。
什么是知识?拥有了知识就等同于拥有了智慧吗?
显然不是,知识是智慧的传承行为,所以一旦传承方式出现了断片,那么后人只能感受到前人的智慧的存在性,却无法继承该智慧。然而,即使你读了很多的书,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并不一定你就拥有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时哪怕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当然,智慧也可以从吸取知识中获得。
而灵魂貌似无法直观的沉淀和积累,只能感知和意会,但时常又会觉得能完全感受到另一个灵魂的匹配。
那么灵魂究竟是什么?它和智慧到底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我试图探究清楚这关系,于是大胆的尝试着建立这样一个有关于灵魂的模型,并尝试着用这个模型去解答一些思想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为何很多大师说宗教才是最后的归宿。比如为何虽然大师这么说了,但是普通人如果走捷径直接跳过知识和哲学,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现在社会上的人为什么这么浮躁?比如个人为什么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等等...
人类最神秘之处莫过于大脑,所有的秘密似乎都隐藏于大脑之内,而大脑也正是智慧的萌芽之处,灵魂的破洞之茧。我觉得灵魂让人得以感知,依然是它能产生出能量的物质,犹如太阳之光线。
所以在这个模型里有着最基本的微小个体-我把它叫做“灵魂元”。这些灵魂元就是组成灵魂,产生智慧的最基本个体。
什么是灵魂元?灵魂最小的个体。
什么是智慧?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能力。
什么是灵魂?是灵魂元趋向性一致的聚集后所产生的能量波。
模型的外壳是大脑,大脑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这个迷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些灵魂元不断的在迷宫中四处碰壁,寻找着出路。在大脑刚刚发育成熟的初期,灵魂元还很少,或者说大多不活跃,所以意识的产生也很单一。
那么大脑这个迷宫负责什么呢?它不仅仅是一个很多人理解的简单意义上的灵魂的囚牢,它还负责从外界收集身体的每一种感知,并依据这些感知将信息传达到迷宫的墙壁上,灵魂元碰撞到这些“墙壁”的时候,信息壁就会将信息传达给灵魂元,并以此试图指引灵魂元正确的方向。起初很简单,初始的感知是生存的感知,因此灵魂元相对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向,第一次产生的碰撞矛盾也很容易平衡。于是产生了最原始的智慧,生存的智慧。
随着人体感知的信息越来越多,灵魂元每一次碰撞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这时候因为每一个灵魂元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产生的矛盾也就越多。那么灵魂元如何去平衡这些矛盾而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呢?
一是增加自身的运动速度以获得更多的碰撞次数,并获得更多的信息。二是增加活跃的灵魂元的数量,这样灵魂元之间也会相互的碰撞,并且相互交换信息。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获得的信息量增加,但同时选择性也大大的增加,这时,能快速达到正确的选择的途径,就是大多数灵魂元的方向趋向性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性来自于大脑接受到感官的信息的趋向性一致。而此时的感官,已不仅仅来自于身体的接触,也来自于观察,来自于文字的学习,及来自于知识。
因此,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矛盾的平衡就相对容易。反之,如果没有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则灵魂元群体无法短时间获得趋向性一致的行为,那么可能有的结果,其一是自身继续无序的乱撞,或在长时间的碰撞交流信息中逐渐找到一致的趋向性。其二是等待着大脑继续收集来自感官的信息。当碰撞的速度加快,灵魂元数量增加,大脑接受来自感官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这样获得平衡的能力就会增加。
而在获得了趋向性一致的灵魂元群体,作为一致的“寻路人”行动,能量也相应聚集增加了,这种能量物质,就是“灵魂‘。大脑还在继续的收集信息,传递给这个灵魂元群体,同时增加着灵魂元群体的选择性。而灵魂元群体,也在继续的碰撞,获得更多的信息,寻找方向。
因此,智慧产生的诱因,是由外而内的。从外界获取各种信息,增加了灵魂元的选择性,产生了矛盾,灵魂元在平衡矛盾的时候所产生的方法。
而灵魂产生的诱因,是自内而外的原动力,是灵魂元不断的从大脑获取信息后,由趋向性一致的灵魂元聚集而产生的能量物质。
因此,智慧的传递,是一种感知的传递。 是平衡能力的传递。一方获取了这种平衡能力,但往往也许会因为自身的感受不断的变化,而智慧的效率有所不同。
而灵魂的交流,是灵魂元团体的趋向性一致的认同。这种认同性并不在意它的智慧是何种方式所获得,只是趋向性一致的某种认同。
大致来说,智慧是以从外界的感官获取的信息为主。而灵魂,是灵魂元以相互碰撞交流后自身产生的趋向性一致为主。这两者有时会高度的一致。有时会产生冲突,以至于人产生了困惑。
最后谈一个小例子。
丰子恺大师说过,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宗教。而弘一法师,更是在艺术达到顶峰之后依然皈依了佛学。于是,又有许多人认为貌似可以跨越智慧,一步走近宗教的圣殿。
其实,拥有不同智慧的人,对于宗教的理解也是完全不禁相同的。弘一法师,最后皈依佛门,在智慧与灵魂的方向选择性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灵魂的方向。于是,解决了思想中矛盾的问题。当方向性一致后,他智慧中的一部分(比如艺术修养),又同灵魂的方向保持了一致,并且更成为了一种传承的载体。成为了后人能从中获取智慧的知识。但假设弘一法师的艺术修为没有那么的大,则智慧和矛盾的方向性选择的冲突也不会有那么大,即时最后也选择了灵魂的方向,那么所带给后人的启示也不会有那么的震撼。
想分析智慧与灵魂的关联,其实也是想探寻我们思想出现困惑时应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平衡,化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只是我一时所想,还远远的不够严谨,如有时间,后面也还会继续的写下去。朋友们如果有兴趣看到了,可以尝试着用这个模型去思考自己思想中的困惑,也可以留言,我们一起共同的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