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
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近一月有余,我们每天都是自己做饭、烧菜,购买生活资料已经成为每天的必需。正如《亦在路途》文中所言:“一个地方讨价还价的程度和规模与这个地方的贫穷程度和规模成正相关”,而《图说,丽江》文中已经解析了丽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YS县人口多、经济总量低。
所以,这边的讨价还价已经成为购买商品的必需存在方式,否则将使得这个商品交换市场不断萎缩甚至消失(至于原因,请参考《亦在路途》中的“一、讨价还价”)。
有这样的理解线索,无疑将使得我不得不提高自己论价能力,以防止其中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竞争不充分而引发较大程度的租值消散。这可以揭露出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志愿者不愿意计较分、厘之差的市场价格的真正驱动力——维护其脆弱的虚荣心,他们觉着计较那一点点消费者福利损失是小肚鸡肠,不值得称赞和推广的。
只因其认为自己不能在其他人面前显得那么斤斤计较,以免别人会认为他达不到“有闲阶级”的标准而成为被嘲笑的靶子。可反言之,作为消费者,若你不能认定自己因信息不充分而已成为销售者的潜在被价格剥削的顾客,那你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迟早会被淘汰掉(这不应是理性的市场主体主动的市场行为)。
切莫以为自己在某一个摊点的购买力有限,在自己的预算中占比显得微乎其微,而放弃讨价还价;倘若将自己设想成为一个公司市场主体(沃尔玛、家乐福、乐购、大润发等连锁经营超市模式更为合适),这些公司能够成为行业的先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沃尔玛超市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货商场中的龙头和标杆,最关键的环节是其精细化的采购模式。
`沃尔玛在各个供货商处采购行业中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他依靠其庞大的销量而能够与供货商在采购价方面进行连续的讨价还价(这里的讨价还价与上面提及的尽管不是同一层面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不要以为在某一供货商处采购总金额少而不去争取细微的利益),尽量压低采购进入价,而为市场里的顾客提供最优价格的同种类商品。
-
买菜
按照既定的计划,于9月6号去镇上的农贸市场买菜。当买足了自己意愿的菜,在打道回府的路途中,街道一边有5个中年及以上的妇女蹲坐在自己准备的垫子上,正出售自家种植的蔬菜和其他农作物。
由于在那边的综合农贸市场上并没有采购到想要的小南瓜,看到这个地方有两个小南瓜(一个是甲的,另一个是乙的),便放下手中的菜俯下身子着手询价。先是拿着甲家的小瓜打量,后就询问其欲出售的意向价格(所谓的一对一单向报价)。
甲告诉我,小瓜是2元钱一斤,她称此瓜的重量达到2斤,欲向潜在购买者索取4元资金。鉴于曾经在一次小瓜的购买中,遇到过远远大于甲、乙俩家的小瓜,却只付出了1元的购买价格的经历,我便把这个事情也告诉了甲家(乙家也是听着的)。
我说我购买小瓜从来是不论斤称的,我想以1元钱将此瓜买回家,你卖否?甲说小瓜的市场价格应该是4元,你却只愿意付出1元,这似乎不妥,她表明意向为我至少应该付出3元才愿卖出此瓜。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作为小摊主的她们有急于想把自家种植的蔬菜等作物以适当价格售出的心情,而且我自己也并非有那么大热情在远超过自己预判价格的基础上去购买诸如小瓜等蔬菜,这样的双方在讨价还价(对称博弈)中必定是我处于更为强势有利的地位。
预估了当时的僵持情形,我没有选择继续对甲家讨价还价,而是向其旁边的丙家老太太询问起了她兜里的土鸡蛋(共20个)。
我询问丙家老太太的鸡蛋价格,她答道1元1个,我说这太吓人了(我们平时批发购买时,30个19元;就算土鸡蛋,曾经购买到的最低价是0.7元,市场价格中位数是0.8元)。
她说你愿意给多少钱一个,我说0.8元一个,这是市场的最高承受价呢?她准备将20个鸡蛋全让我买下,我告诉她因为过多吃不掉而只需要10个,交易达成了。
拿出50元钱,让丙家老太太收款并交还42元于我。她没有合适的零钱,此刻她便将50元款交予乙,让其错开以便找还。看见我有购买的能力和购买的意愿后,乙热情地向我推荐她家的小瓜(这个小瓜要比甲家的小瓜适量的大一点),说这个小体的商品(遇到这样的情形,每个小摊主都有想出售掉自己商品的刺激力),我们是这样行动的。
我说我想把甲、乙两家各自的小瓜都购买了,一共给3元钱,不管你们怎么分配。乙觉着自家的瓜以2.5元价格卖给我。现在有两个竞争主体参与进来,并且我也购买了这两个卖同类商品之外的其他主小瓜要比甲家的大,不能以同样的价格进行购买,我应该多付出一点给她家的小瓜。
我说我想以1.5元钱把乙家的小瓜购买了,甲家的小瓜我也以1.5元购买。乙说我还是给她2元,毕竟她家的小瓜比甲家的要适量的大。
在这样的情形下,甲告诉我刚不久有人出价到了2元,她却没有出手她家的小瓜,她叫我现在用2元钱把她家的小瓜买走得了(告诉我这个信息,表明我作为购买者是得了很大的便宜)。
我说如果我给你2元把瓜买走,那乙肯定有点不愿意了,她家的瓜确实比你家的瓜大,乙可能就想要2.5元钱;但你刚才看到的,乙家刚刚告诉我她愿意以2元的价格将她家的小瓜卖给我,试问,如果是你,你愿意以同样的价格购买谁家的瓜呢?
我给你提个建议,我以2元钱的价格买乙家的瓜,那你家的瓜就1.5元,你家的瓜真的比乙家的要小;若给你付2元,乙肯定不愿意接受2元的价格,她要抱怨。
然后,甲的说话让人至今难忘,甲告诉我,她和乙是好邻里,若我给她家(甲)的小瓜(比乙家的瓜要小)也付出2元的价格,乙心理不会抱怨的,乙心理真的不会抱怨的,你买,你快买吧!
红色段落背后的意图是如此的,如果能够把甲家的小瓜价格降到1.5元,我当时就只会以1.5元的价格买甲家的瓜;一旦我对乙家说我以1.5元的价格能购买到甲家的小瓜之时,在当时的情形下,乙也必然以1.5元的价格将瓜提供给我。
这样的好时机就诞生了,最终我无疑将选择以1.5元的价格购买乙家更大的小瓜。在这个行为之后,甲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将以低于1.5元的价格,如1.4元、1.3元、1.2元、1.1元、1元出售给我,要么就彻底不再给我报价了。
若甲家真的愿意以1元的价格卖给我,那我就不会再放弃以1.5元价格购买乙家的小瓜,而只购买更便宜的甲家小瓜,因为降价的底线是成本价——这个价格,能够很容易卖出自己的商品。此时我将花费2.5元购买到俩个大小不同的小瓜,符合自己的预期,没有较大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