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很适合我自己,我得看下自己这么穷的本质是啥,哈哈哈~但是实际上这本书讲的是比我还穷很多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一直这么穷,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是我的格局视野太窄了,我只想着自己怎么脱贫,而实际上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帮助摆脱贫困的人。
书中有一个名词“贫穷的陷阱” ,摘录下书中的定义: 有些穷人,是生活在这条曲线之下的。这是横轴,这是纵轴,这是现在的收入,这是未来的收入,这是一个十字象限,如果这个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话,他的收入会一直减少,未来的收入永远不会超过现在的收入。这边书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富豪觉得不理解为什么穷人会这么穷,他自己亲身去体验了下,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去打工赚钱,但是赚到的钱仅能维持他的基本生活开销,不会有富余的钱让他有机会去创业,并且在每天繁重的压力下下,他其实已经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去想着怎样创业了, 这就是贫穷的陷阱; 这 就好比穷人可能宁愿去把仅剩的唯一的一点钱去买电视而不愿意把钱攒起来后面去投资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电视可以给他繁重压力下的一点慰藉,而攒起来并不会让他看到生活的一丝希望,这就陷入了恶心循环里面,但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本书其实还讲了很多个方面的例子,例如从饥饿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等来说了怎样去摆脱这种贫穷陷阱,基本都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饥饿问题,穷人应该在婴儿早期和幼儿的时候就要让他摄入充足的营养, 这可以减少他们后来生病概率,关于健康问题, 政府也要对这些作一些强制的措施,例如强制打疫苗才能允许入学等 ,因为很多情况下,穷人只关注当前时间下,哪些会给他们快速带来的利益好处,哪些是他们会忽视但是又很重要的长远投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点这个意思。这边书感觉还不错~
《狼的智慧》-[德]埃莉.H.拉丁格 ;这本书的作者用了25年的时间在野外观狼,记录了她观察之下的狼是怎样生活的,总的来说狼是一个群居群体,很聪明,也会团结协作,由头狼领导,公母狼一起担任,狼也很重感情,即使一只狼它离开它的家族很久,但是它再回来的时候,依然会受到它的家族的欢迎,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 ;听完这本书其实感触不是很多,还是很久很久之前看的《狼图腾》感触深一点,虽然时间太久,我也不是很记得书中的内容了,但是书中说的知青和狼的发生的故事,感觉就很神奇,狼聪明也很重情重义,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凶狠。
《王阳明大传》&& 《王阳明哲学》 ,两本书介绍了一下王阳明的生平故事以及他的哲学含义; 发现曾国藩和王阳明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类的,我就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名字,但是我对人物的生平一点都不了解,就是知道他们比较有名,但是他们做了啥,我毫无印象。其实听完了这两本书,我还是有点模糊,但是算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王阳明是明朝的,他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他,另外半个是曾国藩,王阳明是心学的开创者,他不是文武双全,而是文武双绝,他创立了心学,开宗立派,把三教合一,有大量的信徒跟随他,在武的方面,打仗基本没有败绩;王阳明这一生永远都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他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并一直保持着求知的欲望,“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 :
致良知: 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知的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是明觉,行得省察,便是知。所以就是你真的知道一个事,表现是什么,就是你真的能够做到,如果你做不到,就不是真的知; 例如我们所说的孝道。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点抽象,一知半懂,摘录一句王阳明的诗 :“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只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