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

        听说《见字如面2》第一期刚上映就被勒令整改延期,在网上只能找到了这一期主题关于“生死”的文字版信件看,不变的是如第一季那般的感动。其中有一封遇难飞行员的妹妹陈难写给敌人妻子美惠子的信,让我颇受启发,信的名字叫做《现在应该以什么来安慰你呢》


见字如面第二季

        信的作者陈难是空军英雄陈怀民的妹妹,1938年武汉空战,陈怀民驾驶飞机被五架敌机围攻,战机多处中弹难以操纵,他没有跳伞求生,而是开足了马力,向最近的一架敌机撞去。两条火龙翻滚着落向地面,陈难失去了哥哥悲痛欲绝,但是事情没有就此结束,打扫战场的时候,人们确认了被陈怀民撞机身亡的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在高桥宪一的身上有一张妻子美惠子的照片,还有一封美惠子写给他的家书,战斗中同归于尽的拼死厮杀,最终演化成了两个活着的女人之间的对话。


陈怀民

        “我想到你的孤苦,想到你整天在笑着生活的两个孩子,和你以后残缺凄苦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即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绝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即使至亲至爱的人失去性命,仍能如此理智的看待战争,怀有博爱之心。而后面又明确了身为中国人的立场:“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是为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是值得歌颂的战争,这意义和贵国不同,如果贵国军阀对于中国的残暴行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绝没有一个人会屈服的。”不卑不亢,既保卫了自己的权利,又呼吁了和平,这种理智在如今我们这个嘈杂的社会舆论环境看来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让我想起这周的“三色事件”,某些自诩“勇于发声不畏强权”姿态的公众号赢得热心网友一片叫好,却很多将已证事实和网友匪夷所思的猜测混为一谈,没有基本新闻素养的人却成为传播的主要发言者。同时还有别有用心的公知大V助推,深层动机值得思考。煽动的成本很低,真相的代价却很高。能与随波逐流抗衡的,只有独立思考,广泛研究调查,拒绝狭隘偏见。这可能是我们最缺少、和最需要学习的习惯。同时只是希望,当再有人别有用心地抹黑“最可爱的人”时,我们既期待权威信息尽早发布,又期待在此之前,给予我们“最可爱的人”更多信任,他们是最可靠的!保护下一代,严惩罪恶,汲取教训,做好防范,才是我们本该关注的主题。


最可爱的人

        那么怎么更好地理智看待他人,处理好“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呢?美国科学记者David Berreby《Us and Them》一书中,通过对比真实和想象的人群之间的差异,较为系统地介绍“身份”(即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区对),对“把他人归类为‘种类’的倾向究竟是什么"做出了很好的思考(what exactly is this seemingly natural tendency to sort others into "kinds"?)

         这本书先从认知方法讲起,它讲到人们为什么喜欢分类,又是怎么形成类别的概念的。然后,作者讲到为什么会有“同族意识”,而这种意识又会怎样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最后,作者也谈到,只有更好地省察我们认识别人的方式,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也才能创建一个更好的社会。


《Us and Them》

1、危险的XYZ模型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将两组实验男孩送到野外露营,在安排经历分开宿营、组间竞争、共同遭遇外界威胁的情境下,两组男孩先是确定各自“部落文化”,再是两组男孩相遇并在比赛竞争中针锋相对,最终竟在共同抗击外部敌人中达成和解。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有的群居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持内部的团结,人们会刻意地对外仇视。其次,和别的群居动物不一样,人在寻找自己的“部落”时,没有一个客观不变的标准。人们会找到各种理由划分出我们和他们。

        在人们的认知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区分我们和他们,但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线却是非常模糊的。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外部的标准,能够一成不变地把我们和他们区分开。(如果我们可以按照肤色划分不同的人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左撇子划分成一类人,把右手更灵活的人划成另一类人呢?)“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区分,其实是非常随意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根深蒂固地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就如英国作家约瑟夫·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写过一首诗:

        所有的好人都同意

        所有的好人都这么说

        所有的好人都在我们这一边

        他们都是坏人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XYZ偏见模型。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有特征X,那么,你就认为他或她是类型Y的人,如果他或她是类型Y的人,你就认为他或她会做出类似Z的行为。XYZ模型为什么是错的呢?我们能不能直接从X 推断出来Y呢?不能,Y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概念,不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我们能不能直接从Y推断出Z呢?也是不能的。当我们采用XYZ模型去推断别人的行为时,经常会犯严重的误判。这就如同参加罗伯斯山洞实验的男孩一样,人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互相敌视,但转过脸,又会和好如初。人的行为不是由本性决定的,在很多时候是由情境决定的。但是更要命的是,即使犯了错,我们还会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是正义的化身,即“基本归因谬误”

2、基本归因谬误

        为什么人们要区分我们和他们?一是认知的需要,二是合作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我们把人分成不同的人,也是为了降低认知的成本,不会一个人一个人地下判断,而是会创造出关于一群人的概念。

        合作的需要:如果你一个人特立独行,在原始部落里,你是很难生存下来的,要生存就要合作,要合作就要有集体意识。在小团体内部,人们是愿意合作,愿意奉献的。利己是人的天性,但利他也是人的天性。

        由于认知的需要和合作的需要,人们本能地会区分我们和他们,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其实这种差异并不存在,或者至少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着一种缺陷,叫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会更多地考虑到情境的因素,但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就会更多地归因于别人的本性(就好像你上班迟到了,可能会找理由说堵车了,交通管制了,闹钟不响了;但是手下迟到了,你会批评他: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你这个人的工作态度,你的工作态度不认真,你懒惰成性,你没有责任感,你没有上进心)。当你解释“我”,或是“我们”,也就是说,当你解释自己更熟悉的那些人时,你更容易从情境中找原因,而当你去解释“他们”的时候,你更容易从本性那里找原因。哪种解释更合理?当然是情境更重要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所以,我们很容易低估一个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总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因。

        既然我们知道,从认知的需求出发而为了降低认知成本所产生的“刻板印象”,会误导我们对他人的判断,那么我们有没有能力消除它呢?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在排版印刷的时候用的凸模字版。1922年,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拿这个词来形容人们对某一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于简单、僵化的印象,即“脸谱化思维”。(刻板印象随处可见,比如很大部分北方朋友一知道我是广东人,常会问出我们觉得特别蠢的关于吃饭的问题,有时还沾沾自喜,仿佛无论你解释啥他们还是觉得你什么都吃。。。)

        我们说,人们倾向于高估团体内部成员的一致性,同时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刻板印象可能有预测误差,但更加让人不安的是,它可能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人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甚至有试验测试,仅仅让你看一组跟老年人有关的词,你出门之后的走路速度就会放慢)。而且,当人们自己做得不好,或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迁怒他人。为了抬高自己,就要贬低别人,这时候,刻板印象就会更加鲜明。

        我们必须承认,有的人对别人的偏见多一些,有的人则少一些,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刻板印象往往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自动激活的。如果你有充分的时间,精神非常清醒,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产生了刻板印象,于是你会用理智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但如果你很疲劳,心神不宁,你对刻板印象的抵抗力就会下降。

        心理学家还发现,如果有意识地抑制刻板印象,有可能会导致刻板印象随后出现反弹。比如说,一对男女学生在交谈。男孩知道女孩很反感性别歧视,所以,他会很小心地斟酌自己的言辞,以免无意中惹恼了女孩。等他结束了这次小心翼翼的对话,回到教室,或是回到宿舍,你猜怎么着?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会提高,会出现一个反弹。

        对于消除刻板印象,有人提出:之所以会出现刻板印象,是因为不同的人群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如果让他们互相之间多一些了解,通过“接触策略”能消除刻板印象。然而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深度接触机会并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我们听说,或是看到了与我们的刻板印象不同的另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我们也会修正事实,保留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我们会把这些“与众不同”的人另分成一类人。

       既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那么我们只能通过认识刻板印象,通过不断审查自己来尽量减少刻板印象了。我们必须知道,刻板印象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认知缺陷,有很多事情跟刻板印象非常相似,比如,拖延症、嫉妒心、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等等,这些现象都有共同的特点

        A.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们的存在有其道理,比如,刻板印象就是为了减少我们的认知成本,所以,我们才很难彻底消除这些缺陷。

        B.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现象会让我们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行为,但大部分情况下,这可能只是轻微的错误。

        C.当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如果我们通过省察,能够意识到这些缺陷,我们是可以更有效地用理智和自制力更好地抑制这些缺陷的。

      所以,刻板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拒不承认自己有刻板印象。

      我们读书、学习,掌握这些新奇的名词,不是为了多一些谈资,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修炼。 就如韩愈《原毁》里写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