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又发文章了,又来装B了,有句话说的好:人不装B,和咸鱼有什么两样!呵呵,这句话某种程度上解释了鱼的某些器官构造。
话归正题,早些时间便老大蒙奇奇便叫我们去看看《奇葩说》这档节目,我也没当回事儿,结果这次开会的时候有提到这个节目,大家都表示看过了。我TM当时就傻逼了,还有还有一位选手说他没有看过,于是蒙奇奇就叫我们双休日去看看,周一汇报一下。
也没看多少,就看了4、5级,简单的来说就是个现场辩论表演赛,有趣还是很有趣的。本身个人是对这种东西很讨厌的,在我脑子里,辩论是什么,就是拿自己的文化和口才去践踏对方,草TM我最讨厌那种装自己最有文化的人了好嘛!而且辩论中又很多哲学的东西,我TM最讨厌整天嘴里荡着谁谁说过什么哲理的人了,不要问我为什么,大学马克思老师就是这么个学哲学的人,他说这学期可以有三分之一的课不来上课,所以本来三节课的马克思我上完两节就滚蛋了,然后我TM马克思就挂了。
言归正传agin!这个节目无论是在我这里还是在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极好的,或者说至少是不错的,那么就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当然,身为一个互联网跟班,通过这个节目来讨论一些关于互联网产品的东西。
既然是一个辩论的节目,那我们就从辩论来分析,那么,辩论究竟在哪里吸引人呢?
第一,看节目的人会是某一观点的"死忠粉",也就是说他希望通过两边的辩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话,他就能在自己说服别人的时候给出这些论点,从而说服别人。当然这种人是极少的,而且年龄层往往比较高,对这档子节目应该不会特别喜欢,但也不排除少数,根据节目的发展,这部分的观众本身就一定会被节目的趋势所舍去。
当我们面向一个产品也好,一个节目也好,我们需要勇敢或者狠心的舍弃那些需求低但是非常小众的人群,尽管他们有可能很忠实,但也不能为了这些人改变产品的方向或者功能,在这方面,中庸功能绝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没错,小众的群体的忠实度非常高,凝聚力也很强,这是很有市场的一个群体,如果要面向这些群体,我们宁愿单独开发一个新的产品。
第二,辩论的论题之所以能辨就是因为这个话题本身是应该能够被左右的,所以辩论本身并不会越辩越明,而应该是越变越混沌,越变越多元,看辩论的人很多时候能够被辩手左右,所以,看辩论能够让自己接受许多新的观点,同样,在辩手引文论述的时候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第三,现在人都喜欢装B,装自己最屌,有很多人就是喜欢看这边提观点,然后自己尝试反驳,把别人骂懵掉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快感的,小时候看《九品芝麻官》,把别人说的说不出话来,确实是一件炒鸡爽的事情。
关于辩论这种形式确实很受追捧,比如很多互联网产品上面,作为用户我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再聚焦在内容上面了,诶!比如我去看知乎一个主题,发现下面的发言就很容易形成派别,看撕逼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再比如斗鱼AB站上面的弹幕,很多时候吸引力已经开始比内容更吸引人了。很多时候,哪怕是看看斗鱼上面的地域黑互喷也是蛮有意思的。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看一些有意思的观点,评论,喜欢看撕逼,这是辩论这种形式所吸引人的。
那么我们可以在小小窥视一下内容,先看辩题,《奇葩说》的辩题往往非常没有节操。而且往往触及到旧道德观的底线的。首先我们可以暂时确定,《奇葩说》的面向的观众对象是90后左右的年轻人,这些人几乎才刚刚脱离父母的旧道德管束或者还在被这些旧道德规范管束着,有着叛逆心理的他们会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而至于最后在他们心中沉淀的对是否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就完全靠自己的造化了,在这方面,虽然《奇葩说》在博眼球方面我觉得是绝对做成功了,但是个人觉得很多地方真的会对如今的青年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包括我曾经也想过要做一个叫做《45分钟》的互联网产品,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在上课的45分钟,我给你提供找附近的人聊天,玩游戏,甚至联机玩游戏,甚至老师点到报警,上课睡觉老师靠近报警,老师提问帮助的功能,我觉得这个产品绝对一炮而红,因为这绝对是刚性需求,但是这实在是太不正能量了,所以就放弃了(放屁,明明是团队散了),最近看到一个App,只要上课不看手机就送积分,积分可以换取周围商品的折扣,这就很有意思了,而且充满正能量。
再看选手辩论的谈吐,有个叫颜如晶的胖菇凉很有趣,她每次说的就很接地气,也不会拿什么很高深的哲学,就随便从脑洞YY个很平常的事情,幽默的阐述观点。还有个叫肖骁的,喜欢在辩论的时候人身攻击,他是撕逼的导火索,看这种人辩论很有趣。
总的来说这个节目的内容给人感觉很大方,接地气,开放,坦荡,这都是现在年轻人所喜欢的。
不知道写完没应该还会加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