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冒失、冲动、柔弱和忧郁,他说:“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同时他的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又使他三思而后行:“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 不!”这充分说明了哈姆雷特高于普通人,他用理智战胜了冲动的情感、鲁莽的行动,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探求者。
(二)、悲剧的情节
情节悲剧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诗学》理论认为,一个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情境的突转、发现和苦难场景。悲剧之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和“发现”。所以,悲剧情节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悲剧的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悲剧过失却是意外造成的。《哈姆雷特》的情节设计堪称完美。为了增强悲剧的气势,达到悲剧的效果,莎士比亚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巧妙地安排组织起来: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恋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为了复仇,他失去自己年轻的生命。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的本性是摹仿,而且主要摹仿高尚人的高尚行为,主人公应该是正面人物。由此可见,悲剧是严肃戏剧,是对一个严肃行动的摹仿,因此情节的建构也必然具有相当的严肃性。
《哈姆雷特》的选材颇具严肃性,它以宫廷事变为开端———老国王突然奇怪驾崩,王后匆忙改嫁新国王,全剧紧紧围绕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中心而展开。主人公哈姆雷特恰恰是一个集诸多优良品格于一身的正面人物,他是生命之美的典型:“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他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敬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深爱自己的恋人奥菲利亚。然而悲剧发生了。
(三)、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通过一系列事变来引起怜悯、恐惧乃至愤怒。然而,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在遭受一系列打击后,面对父王的亡魂,哈姆雷特的确已经下定决心要杀死叔父为父亲报仇。哈姆雷特所受的高等教育、进步思想使他克服内心复仇的冲动欲望,在理性的指导下,他不仅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更要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调查,用充分的证据来揭露新王的邪恶和暴政、皇室的黑暗和乌烟瘴气,拯救丹麦人民使他们脱离黑暗和残暴的统治。
即使最后身亡,但哈姆雷特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真善美在与邪恶势力较量中的巨大作用。哈姆雷特正是在这种自我的牺牲中,从生的不屈中获得了死的不朽,将爱奉献给了世人,让世人看到未来的光明。悲剧英雄的毁灭更赋予了世人与邪恶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了世人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念进一步彰显了真善美的力量,同时也实现了亚里士多德所坚信的悲剧的净化力量。
三、结语
虽然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仍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但是瑕不掩瑜,他所独特的关于悲剧理论的见解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文论的重要内容,诸如学习《哈姆雷特》等优秀悲剧文学经典,具体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尤其是其悲剧理论在文学的体现,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