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给那个头脑固化成花岗岩的客户触发了很多感慨,是的,我们要尽量避免和失败者混在一起,以免被卷入他的失败轨道。
但是,昨天下午跟ZC聊到这个事,他给我一个建议,既然对方那么不理解我们的思路,不清楚我们介入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不谈这些,我们直接谈具体工作。我们提出这个项目接下来必须展开的工作铺排,时间进度,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把他各种跟我们不相符的三观隔离,用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卡住他,统一起他的注意力,无论对事情看法怎么不同,开盘收钱的目标的一致的,我们就在这个一致的轨道上讨论事情怎么推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我们不能把每一个人都统一起思想,但是我们能找到统一的需求,这就有了合作的条件。这个思考的角度对我也非常有启发。很多时候,在对员工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我有时会不知不觉的想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的错觉,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美好愿望,我也知道很难,但是不知道不统一思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大家的力量更好的集中起来。ZC的这一个建议,解答了我的疑惑。能统一思想的,是长期合作伙伴,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可以统一需求或者统一利益的,也是可以做一程的合作嘛。
就像这个例子,我们也不是去干这位土财主的长工,我们只是阶段性合作,而且我们明显看到,在项目的前半段,还是有可能达成双方想要的利益合作的,那么我们就把合作的目标放到合适的点,一样可以。
说到这儿,又让我想到中午看了奇葩说《交朋友应该门当户对吗?》这个话题在开始之前,我是倾向于正方的,我觉得交朋友,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当然有两个前提条件必须说明:我认为的门当户对,不仅仅是资产的级别,而是广泛的指生活的层面,大家生活的层面相差太远,交朋友的难度是会加大的,但是,并不是说就一定不能交朋友。这就关系到我要讲的第二个前提条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先找到门当户对的人,然后再去交朋友,没有这么明确的分界点的,交朋友不是买卖。而是说,在我们不知不觉认识了各种朋友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如果一些朋友会让我们感觉难以走近,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门当户对的问题,所以,假如是这样的问题造成了朋友之间越走越远,要懂得安然接受。
由高晓松带领的正方与蔡康永带领的反方进行一场非常火爆的 PK,结果,拓宽了我对这事的认知,交朋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小到大。其实我们会更新不少的朋友圈,朋友二字,不仅仅是指跟你非常熟悉非常亲近的那一帮狐朋狗友,还有一路上遇到的各种关系的朋友,所以就有不同距离的朋友圈。那么,从大的朋友圈来讲,是不应该门当户对的,也没办法的,所以这样的朋友圈是一个社会的训练场,可以通过各色各样的朋友,来提高你对社会的各种人的思想、能力、行为习惯等等的了解和适应。同时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提升,让自己可以不断的提高朋友圈的层面。另外,朋友是可以分出不同圈的,有的是社会应酬圈、有的是知识艺术圈,有的是人生哲学信仰圈,有的是美食美酒圈,有的是真性情圈。在这些不同的圈,有些应该是门当户对,有的恰恰是三教九流的。还是马东最后的点题说到了点上,在古代,“门当户对”就是具体指资产的等级,在现代,特别是微信交友的时代,朋友的入口变得非常广泛的时代,我们指的“门当户对”其实是沟通成本,就是我跟你有没有的聊。在一点上,当然是“门当户对”才能成为朋友。非常一针见血的到位。
拐了这么一个弯,有点绕,也有点扯,其实是两码事。
但是,我想说的,对待一件事,不要只有一个框框,套死自己,应该多想想还有什么可能性,关键是,如何找到大家共同的需求点,利益点。事情就好解决了,做生意更需要这样的智慧,朋友交往其实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至于,那些生死之交、莫逆之交等等肝胆相照的朋友,那是可遇不可求的,门当户对的讨论不在这个范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