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举国同悲。全网悼念,“稻神爷爷回归仙班”。长沙的市民“十里送袁老”,西南大学的学生自发给杰出校友雕像献花,也有个别的人诋毁英雄。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观摩的一堂少先队微队课,主题是“时代英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当出示袁隆平爷爷在水稻田里拿着水稻的照片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谁!最后是一个男孩,大胆的猜了一句:“他是个农民”。
评价一个人,必须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现代的孩子们,物质过剩,不了解饿肚子是什么感受,易子而食也只是个传说。
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说饿肚子的故事。故事的开头都是:59年啊,没有饭吃......
故事片段一:奶奶的妹妹一家,有两个孩子,大人从公社食堂分得一碗米饭汤汤,端到家门口就喝完了,孩子一口喝不到,最后都饿死了。
故事片段二:邻居大伯两兄弟,父母早逝,年少挣不到工分没有饭吃,帮公社食堂挑水,去一趟偷偷抓一把桶里爬满了蚜虫的萝卜叶子,回一趟再偷偷抓一把,被打得半死。
故事片段三:公社挖完红薯,会把红薯藤堆在地里面的墙壁上,或者挂在地外边的李子树、桐子树杈上。奶奶会偷偷去捡藤上掉下来的干黑叶子,拿回家水煮给家人吃。
再回顾自己从小到大家里的饮食,并不是每天三餐都有米饭,干饭一顿、稀饭一顿、面条一顿。干饭,也搭配着土豆、南瓜、地瓜、萝卜等蔬菜。夏天主要以玉米为主,冬天主要以地瓜为主。这些在现在看来,是非常健康的饮食搭配,却在那时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吃不起米饭的体现。
那个时候,每到收获的季节,都觉得很安心。成袋的麦子背到磨坊去,可以供一年的面食。砖砌成的谷仓,装得满满当当。十几袋晒干的玉米堆积在旁边,够一年的猪饲料。地窖里堆满了地瓜、土豆和大白萝卜。
而不甚熟知的播种季节是春节过后,妈妈去供销社买一年用的化肥,还有珍而重之藏在衣橱柜里的良种稻谷种子。撒种育秧,分苗培植,插秧撒肥,田间管理,放水干田,抢收晒谷收仓。每一个环节,村里的人都干得热火朝天。耳濡目染的我们,也会对每一粒米带着敬畏和珍惜。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如今没有了土地,仿佛没有了根一样,心是悬着的。孩子们也看不到每一粒米来到碗里的辛苦和汗水。但这样饿肚子的过去,却有必要让孩子们知晓。未来世界瞬息变化,粮食危机不容忽视。只有懂得每粒米的不容易,才能真诚地做到“珍惜粮食”的光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