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很多成人往往都缺乏自我管理,何谈对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呢?其实这门课的作业思路和昨天《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遗传,学校,社会等因素也同样重要。
儿童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自我控制、行为养成、情绪自我管理与控制。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同时有一个刚满12岁的儿子,在育儿这条路上摸索了十二年,回头看看自己的经历,结合今天的学习,有欣慰也有困惑。现在想同曲老师分享,希望能得到老师专业的指引。
怀孕初期,我看了许多育儿书籍,从吃叶酸片防胎儿畸形,吃核桃促进胎儿脑细胞发育,吃柚子有利于胎儿皮肤白皙,到多欣赏美好愉悦的图片、视频,经常与胎儿交谈,手电筒光刺激胎儿视觉,抚摸感受胎动,也不清楚是否都有科学依据,全部一一尝试,不过孩子出生后语言、视听觉的发展的确是比较迅速。因为经常陪孩子一起欣赏各种图片,并一字一句重复读给他听,三字经当做背景儿歌循环播放,我的孩子认知发展能力比较强,四个月时能用手指出不同的交通工具和植物,一岁时能和我交替着把三字经全部念完。鉴于他对阅读超强的兴趣,我从他一岁多开始自制了许多字卡,每次先教他认识实物,再出示字卡,日积月累,他在两岁时已经能认识五百多字词,并且是先理解字意,再认识汉字。也为后来的阅读习惯,奠定了良好的识记基础。他至今任然保持着浓厚的读书兴趣,写作不拘泥于形式化,敢于立观点,写想法,用词情真意切,词汇量丰富,于当初的阅读兴趣培养密不可分。所以,在孩子兴趣管理这方面,我觉得“拒绝暴力培养、严格+尊重、不扼杀孩子爱玩的天性、给孩子专业的教导”非常重要。他现在就读小学五年级,他自己经过考量:没有上班级的课后作业托管,而是报了学校的机器人编程兴趣班;没有报作文、英语、奥数补习班,而是报了围棋、书法、跆拳道、架子鼓兴趣班。但是成绩依然在班级名列前茅,在我看来,目前的知识性学习并没有对他造成压力,也可能是这些兴趣班的学习缓解了他的学科学习压力……谁知道呢?我和他达成共识,兴趣班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权衡到后期慢慢丢手一些,但是对乐器、体能的锻炼不能间断,因为这些方式有助于排解情绪压力,陶冶情操!兴趣班同样认真对待,全身心投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要有所进步!
我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对孩子的要求也高,孩子长大后在情绪方面逐渐显露出急燥、爱吼叫的一面,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及时报名学习儿童心理学、正面管教家长课和讲师课,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智慧的,孩子是我的一面镜子,他的情绪问题正是我的情绪问题所在,我开始自我察觉,反省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先自我疗愈,在给他提供爱的供养。当他再有情绪时,我尝试着解读他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与他共情——再引导他自我思考。慢慢的,他变得更加冷静,沉着。今年五月份参加湖北省中小学生机器人编程大赛时,老师向我反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比以前更冷静了!情绪管理,我和他一起继续努力!
上面所讲的,是我的育儿收获,当然在老师看来,有可能并不全是收获……说实话,我自己现在也有点怀疑,我的孩子累吗?她真的没有压力吗?为什么有这些怀疑呢,要从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儿谈起:孩子当天上午参加围棋比赛拿了金奖,当天晚上参加架子鼓表演会演出顺利,我当天录下了他打架子鼓的视频。第二天,在给孩子的姥姥看视频时,姥姥随口说了一句:“你打得没有前面的孩子有精神…”没想到他马上沉默,最后伤心大哭:“反正我就是不如别人,什么都不如别人”,后来经过交谈,得知“围棋老师以前说得一些话让他受挫,觉得架子鼓老师偏心另外一位同学,不认可他”,说实话,当他说出这些话时,我很惊讶,因为他一直是个乐天派,坏情绪从来不过夜,而且两位老师给我的感觉也都很喜欢他,所以,他的这种低自尊感由何而来呢?我是不是对他的要求太高了呢?是不是被他感应到了我内心的矛盾了呢?还是他的自我抱负水平太高了?希望老师能给予指正!
附自尊量表测试结果:正向计分20分,负向计分13分,相差7分(原来我自己的自我接纳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