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时,辅导员通知听党课。没坚持到最后我就退了,辅导员问为什么,我说不想做党员。
其实呢,我自己知道,我很想要党员名额,看到谁取得党员名额了,暗自羡慕妒忌。可是,当看到大家都为了一个党员名额用尽各种手段,甚至不择手段时,我心里害怕、没底儿,觉得自己没办法冲破一些所谓的“道德底线”,觉得自己手段没那么狠辣,注定争不过人家。
与其最后失败落寞,还不如趁早逃脱,给自己留点颜面。
实际利益面前,颜面算什么呢?拿龙女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是出来卖的,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可惜,这个道理我毕业好几年之后才明白。
想起当年党员名额这个事情,直笑自己的迂腐和蠢劣。
反复自省后,从那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时,我都会尽力深究其中的底层逻辑。毕竟,做到不自欺欺人,不容易。
就像去年轰动一时的《牛蛙之殇》,那位上海的外公,外孙在入学时落败,最后移民了。移民就学之前,外公酸溜溜地留下《牛蛙之殇》那一篇贬斥中国教育的言论。
我想,外公,如果您外孙成功入学,您还这么气急败坏吗?
没有哪一种教育模式是十全十美的,愿赌服输。输了,没必要再争义气,说自己根本不想要这种教育模式。
外公,您是真不想要?还是因为得不到?
记得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带他跟小区里的孩子们凑堆玩儿。听两个妈妈聊天,其中一个妈妈说:“我们邻居有个小姑娘什么都会说了啊,什么都懂,年龄比咱孩子还小两三个月呢。”另一个妈妈听后,顿了顿说:“嗯,我知道那个孩子,那孩子是因为他妈老是教他。那样好吗?我们不教。”这个妈妈到底教不教我们当时不知道,但她的孩子确实比同龄孩子发展得都相对要迟缓一些。后来,通过其他家长我才知道,这位妈妈其实很介意自己孩子的状况,为孩子着急,但没办法,所以只好用“我们不教,所以不会,别人家总是教也不好”来安慰自己。
孩子幼儿园的家长群里,有家长发了一段孩子一字不差地复述英文绘本的视频。园长、老师还有其他家长们纷纷撒花点赞,还跟那位家长请教办法。突然,却有位家长发出一条文章链接,文章大体意思是国外的教育学家逃离中国,因为对中国的教育失望透顶——孩子小小年龄就背东西,话还说不利索就识字、算数,各种填鸭。
且不说,那位国外的教育学家是不是真的,文章里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我没有查阅资料去求证。但那个群里的人都知道的一个真相是,发文章链接的这位家长,他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在整个幼儿园里都是很差的那种,以至于其他家长们组团要求园长请那个孩子转园。
当时我就在想,这位家长,您是真推崇那位逃走的国外教育学家,还是因为自己孩子的表现在当下环境中不尽如人意,需要有那么一位教育学家安慰自己、来支撑自己所剩无几的自尊呢?
你得不到却说不想要的样子,真搞笑。这样的笑话,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发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强弱比较。不去比不去争,看似不会输,还总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可是,正因如此,反倒成了输得最惨最难看的那一个。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