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文章)
有关“校准话题”这部分的4个方面,是层层深入结构:
"事实"是基础之基础,知觉检核是对“事实”背后对方真实涵义的确认,而接下来要讲的“提问”和“CPR”思维法则是抽丝剥茧,帮助双方进一步厘清:双方所共同确认之唯一“事实”及其精确涵义的外表下,有没有话题跑偏的情况,这其实是现实中诸多职场冲突的关键。
3、提问门道多——善于启发式、开放式提问如何助推交流?
(现场互动游戏:随便拿一个词比如“理智”,来造句接龙:理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小风是个理智的人。这件事他就做得缺乏理智了。如果不理智,领导就要发飙了。为什么你觉得理智一定好?理智真的对处理问题凑效吗?理智的程度应该如何评判?是不是人们普遍都能做到理智?你知不知道这会让我丧失理智?!)
从大家刚才玩的结果可以分析两点:绝大部分人并不爱问问题,总喜欢用陈述句“表达自我”,即使提问了也多是封闭式的是非性问题。——这个游戏的重点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中几乎都缺乏提问习惯,而且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窍门才能提出好问题、促进交流。
(1)用引导式提问来获取更多对方的信息,让谈话围绕你想要的点和方向进展。
在主持界,让嘉宾顺着你的预设思路走,带起观众们互动,是一档节目不偏离主题,效果凸显的决定因素。这全靠提问话术。像凤凰卫视胡一虎在他的“一虎一席谈”里,分分钟都妙语连珠,“反射”出许多鼓励主人公放心说出内心最真实想法的精彩提问来。那不是比谁说得多,而是把新闻事件的内容属性掰开、揉碎,最自然地呈现给听众们咀嚼、思索的饕餮盛宴。
千万别连“QQ搭讪学“”都不精通就跟我谈什么有效沟通,就你那两句:“Hi! What are you doing now?”、"Fine,thank you.And you?”能勾起人帅哥靓妹的聊天兴趣来吗?
再比如,好容易有机会跟上司近距离接触:“郑总,您很忙哈?您觉得三清山的风景咋样?”,就不会换成:“郑总,您这是最新款的佳能哎,高手标配,拍这种花岗岩裂隙和节理发育到极致的”巨蟒出山”,待会儿能不能借我使使?”——自己体会下,效果差很多吧?
(2)将“为什么”切换成“是什么”的妙用。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避免陷入辩论,诱发抵触情绪。因为诘问、质疑的口吻意味着评判,自然容易引起人们本能的抵抗。而如果把“为何”替换成“是何种原因使你……”,语气缓和得多,对方才会放下戒心、提供更详实的回答。
(3)切入标准层高度,解析问题及根源。
如果你是办公室主任,单位里要组织职工旅游,你提出的方案本否定了,你是再讲一个地点去挨批呢,还是冷静下来想问清楚领导选地儿的要求?
这就牵涉到领导赞成和反对某个方案的标准层是什么:经济或时间成本?安全或质量要求?
(4)刨根问底,说不定话题都不是原先那个了,哪怕二者都是客观事实!
有时你问着问着,性质就变了,发现大家谈的其实是另外一个话题,这就是借助深入探究式提问、追思达到的效果。
朋友问你杭州西湖哪些公园靠谱,原来是来了一帮叔伯婶姨想找个实惠农家乐玩玩;有人请教“怎样拥有婴儿般的睡眠”,其实是需要引证“放下即自在”的观点,最后你给他推荐了一本管理者心态的书;哥们抱怨他老婆特强势、不理解男人的辛苦,最近频繁吵架、感情濒临破裂,经过一番你来我往,发现症结却在于:俩人最近几年有了孩子、供着房子,太缺乏倾心交流,导致相互指责与误会加深……
没错,提问的威力就是这么大,在事实基础上剥离掉无关信息,真相竟会全新呈现!
(5)“机关枪”扫射式的辩论型反问会制造和升级冲突!
你的手下因为工资低纷纷辞职,你不堪其扰(辱)跑去非难人事主管,一溜话出去虽然过瘾,但人家视你为“发怒的野兽”,根本不鸟你!加不加工资是领导层的决策,你不有商有量、协同商榷,别人犯不着对你作任何解释说明,你的“兴师问罪”也终究不能一丝一毫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不妨静下心来,好声好气多问几次。探听到公司这么做的因果缘由,方能思忖留人良策,不至于管理被动呐。
(6)用询问巧妙掩盖、装饰你的意见、建议,把“英明”留给别人。
不论对上级、高层,还是面向下属谈话,设计好的提问能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地让人听你的。所谓的“循循善诱”,就是要你花些心思做铺垫:你估计让领导采纳有难度,就要不惜口舌笔墨、旁敲侧击;你料定下属自己能想通,就该暗示提示再点拨、多渗透,让人若有所思、幡然醒悟,不仅说错了能明哲保身——这可是你自己讲的,还能够顺便马屁奉承,夸对方睿智聪慧,通情达理。
如果你信了,那就赶快试试这些“高阶”沟通的招数吧!
下回咱接着分解“实例演练”和第4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