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话多真的会死人”,刘涛、沈腾《喜剧总动员》里有个小品《39》,揭露了一种罕见的绝症——话癌。
问诊时生命还剩200多字儿,等他叽里咕噜跟医生秃噜完,这辈子就剩39个字了——你说这一字千金所言非虚吧?你愿意拿多少钱来换可以说的话呢?我们每个人能靠这所剩无几的39个字撑多久呢?——其中有个配角仅剩仨字儿,憋了8年,金口一开,当场毙命。
如此发人深省的故事,尤其我自己也是时不时会话多收不住、聆听习惯还需长足修炼的人,教训呐!
我不禁联想到我下午的《年中通报会》,估计许多人又要精神恹恹、麻木不仁、全程神游了。根据所学所知,如果让我来张罗这个会议,我准备这么做:
1、先提炼出半年度工作通报中要给予肯定赞扬和必须批评指正的要点,利用CPR思维法归类为不同层次;
2、调整议程惯常形式(由某位副总或部门经理一言堂,连续一个多小时枯燥罗列点评),改为三段论式讨论会,就“内容”层面而言,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搜集改进的方法即可;就“模式”层面而言,站在工作责任人、任务执行人的角度,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说出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点,以及希望上司或公司能够提供哪些帮助——到此为止,就够了,剩下的是领导层当场答复解决或者会后进一步研讨,出台新制度或微调旧机制的问题;最后就“关系”层面问题而言,恐怕不能在全体管理者大会上解决,要小范围约谈,根据“六维矩阵”,分析出是本人还是他人的动力或能力原因,郑重其事地训诫,甚至根据责任人岗位轻重、是否有其他代理人替补等决定个别人的去留。
3、想方设法颠覆口头说教这种无聊、不痛不痒的培训教导形式,转向探索能够唤醒员工自我意识、人生价值感、同理心的教育制度,这样或许看似花了时间、金钱、精力却不是在做“技能”、“规章制度”类的直接灌输,实质上,通过改变价值观、认知,才能植入“自我道德约束”、树立责任感,配上适当的薪酬考核,同一帮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应该会有较大扭转。当然,长效机制需要详细周全的方案再跟决策层沟通说服,会上不妨先引入“六顶思考帽”、“私董会”、30分钟人脑“闪念”这些有趣、有深意的玩法,先调动起大家会上全员参与、全情投入的热忱。只要有人对新颖的会议氛围有回应、抛开愁云笼罩的原有情绪,这次会议就有收效。
下午我会根据时机及在场领导的总体宽忍程度等谨言慎行、现学现用哦。
第三部分:调控情绪——事谈不成情谊在,和气和谐排第一。
(一)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我想借用《六顶思考帽》里解析情绪对交谈至少有“事前、事中、事后”这三方面影响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1、冥冥中,某些强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甚至局限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它就仿佛是背后隐约可见的阴影背景一样,挥之不去;比如你之前的恐惧会让你遇到相类似的困难时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你就是受这种长期累积的情绪支配,然而自己一无所知。
2.情绪还是一个“魔鬼开关”,一旦触碰便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要么你为之全盘接受、要么你想当然一概屏蔽,理由仅仅是我不喜欢这个人、或者这件事一开始让我大为光火;比如对方给你的印象是自私的,那么她所提出的任何条件、方法都是为她的自私装腔作势。
3.当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全部信息汇总完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情绪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暴露)出来,你选择如此处置很可能是基于每个人都非常主观的、情绪化的价值观。比如对于员工工伤赔偿的问题,有的人会因为他闹得很过分、提出天价要求而鄙视,认为要严肃处理、一分都不能多赔,该扣的全部都得扣除;而有的人恰恰相反,认为一个因工受伤致残的人饱尝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极力争取经济利益补偿再正常不过了,应该柔和安抚,顺从他的情绪,依法给予办理——这涉及到二者对于生命、身体健康、金钱、公平、人性等等许多方面的综合价值评判。
情绪如此重要,这正是我之所以在沟通中涉及这方面讲解的原因。
(二)思维如何决定情绪:
要调控情绪,就不得不提背后思维诱发情绪的机理。人脑就像个大剧场,当我们面对眼前同样的人事物,会调用之前的经验、认知(或许错误)进行解读,每个人得出的结果千差万别,由此带来的情绪也就或好或坏、有强有弱。
就像《关键冲突》提到的:在你开始一次正式沟通之前,你头脑里始终存在认为“我对你错”、“没得商量”、“又是忽悠”、“你是不可能同意的”、“这简直令人抓狂”等等“预判”,它们一点点酝酿、聚集、发酵,会一股脑在你们对话的最初“关键30秒”失控爆发——谈崩了的局面,不是因为对话本身,而是情绪结果;谈话是导火索。
(三)重写思维中错误“假设”程序,做情绪之主:
这里简单介绍一种“垂直箭头法”,也就是通过自问自答一系列问题,直至弄清不良情绪背后的隐性假设,穷追根源,达到识别有无思维扭曲、通过较为理性的回应,疏导坏心情,创造最佳至少不是破坏性沟通氛围的目的。(如果你对情绪管理感兴趣,可查询我之前《伯恩斯情绪疗法》读后感文章《三招化解坏心情这10个坑!》进一步了解。)
这里不得不分析对比一下,很多职场人都有的惯常假设,和少部分成长更快的职场人采用的几乎相反的假设,这个说法你可以查证《横向领导力》一书,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表述上的修改,使它们更符合咱们公司的现状。你能否发现二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你自己掉进过哪些坑呢?你觉得“这样想”、“那样想”真的能够切换并最终改写你的思维程序、以便克制沟通中诸多没来由的冲动吗?
我想引用《菜根谭》的两句劝世良言与大家共勉:
当怒火欲水正沸腾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 犯着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知真君子矣。
处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天壤矣。
——大意是说:你知道发火不对,却明知故犯,如果能在一念间醒悟就是真正的君子了。凡事自我反省者宛若良丹妙药在手,能随时医治自己的缺点失误,走上尽善尽美之路;动不动指责别人的就像举着利刃长矛,损人不利己,掉入万劫不复的恶路深渊出不来,二者天壤之别。
情绪修炼的道路是漫长的,如果只是为了工作中减少冲突,我想稍微多加注意就好。
(四)同理心倾听最能“顺情绪”:
如果别人都能对我们先表示理解,大家说沟通会不会舒心很多?这里补充一点:关于沟通中关键一步——倾听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同理心”。
请问,当面前这个人很沮丧、仿佛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时,你是不是该抽点时间、找个安静场所,让他觉得放心跟你倾诉一切呢?
这不仅私人事件当中很难,工作中哪怕不牵涉很多隐秘也不容易。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上来就着急诊断人、以显得自己了然一切、掌控局面,总是迫不及待去打断、去评价、去提意见。
《非暴力沟通》要我们具有一种“什么都别做,待在那里”的佛的能力,《关键对话》则提供了有别于“沉默是金”的“四步法”:
我们现场来演练一下:
显然,同理心≠悲悯同情,很忌讳你居高临下、事不关己地看着他人受苦,光可怜人家的艰难困苦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你看待这个事情和问题的视角、你的立场与感受,都应该是与对方一致的,此时此刻,你就是他,他就是你,这个确实很难,说不定心理咨询师都终其一生在探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沟通中尝试去体会和运用这个概念来指导。
下一篇将是尾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