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我在张家港一乡镇的村办小学读书,老师们也都是放下裤管上讲台卷起裤管下田间的农民,虽然不是高知,倒也不乏理念与情怀,开设有写字课,我们俗称写大字,低年级从描红开始,中高年级有字帖,我到现在还保存着那时候的字帖。每学期还要进行书画、作业展览,展览就是腾出一间破旧的教室,把展品整齐摆放在破旧的课桌上,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参展观展的热情。
写毛笔字,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的母亲,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我的母亲是属于比较关注和支持我学习的人,三四十年前农村没有培训班,若有,母亲肯定是要送我去的那类家长。母亲用勾针为我勾制了漂亮的墨汁瓶套子,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一种仪式感吧,每周大字课,就郑重地拎着墨汁、带上毛笔、背着书包上学去。
尤记得晚上回来练字,有一次亲戚家办酒做事,有一远方亲戚被安排住宿我家,他对我家只生我一个女孩,还农村女孩该做的活啥都不做,不割草,不喂猪羊,还写什么大字,搞得象个书呆子似的颇有微词,恰巧我确也不争气,毛笔在我手中笨拙的很,写出的字一团团乌墨,确也没有实力掷地有声地甩出两幅字给他瞧瞧,那天是写一个“我”字,特别是右边的长弯钩钩不好,再有不熟悉的人在一边盯着更是不甚自在,母亲在一旁,一边帮我织新毛衣,一边指点我,你看这个“我”字倒过来看,那个弯钩是不是象一只神气十足的鹅头?是呀,我第一次知道写大字和画画也是相通的,凝神静气竟然进步了很多。
然后就是现在,因为热心弘扬传统文化的沈校长、陈宇老师联袂举办公益书法课,才有幸真正接触书法。
第五课练习对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陈老师一一示范每个字,并详细讲解每个字的结构要点和要注意的地方
同学们大多底子好又勤奋,短短五节课的时间,进步神速,字体遒劲有力,飘逸灵动,神彩飞扬
告诫自己要努力,珍惜机会,认真揣摩,加强练习,争取公益书法课结束前也能写出一幅能贴到门上看看的对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