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刘亦菲9年没更新朋友圈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在一次采访当中,刘亦菲坦言,自己的朋友圈已经有9年没有更新了。
她说,有的时候会看看别人的朋友圈,给他们点赞,但自己已经很久不发了。
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意志力不是很强,情绪也会起起落落,为了让自己不随意发泄情绪,她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修炼自己的内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当中,好像图片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少。点赞越来越多,情绪却越来越少。
似乎,不在朋友圈里泄露情绪,已经成为了成年人的必修课。
在综艺《心动的信号4》中,几个主持人聊到了大家的朋友圈现状。
李雪琴说,自己的朋友圈设了权限。
因为自己老是在半夜发一些非常奇怪的话,发出之后总觉得非常羞耻,但又不想删了“背叛”当时的自己,所以就设置了“仅三天可见”。
而那些所谓“非常奇怪的话”,其实不过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的一点小心事罢了。
无论多么积极向上的人,也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白天,我们要扮演好一个成熟的大人,理智、冷静、清醒、克制。只有在晚上,才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放出来。
这些情绪发了羞耻,不发委屈。到最后,只能选择三天可见,或者天亮前删。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在朋友圈里表达情绪,而是在一次又一次被误解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那些无论怎么说也无法被理解的情绪,不提也罢。
知乎上,有人问,微信朋友圈中有哪些行为或做法显得特别Low。
下面有7000多个回答,7000多种让人看不惯的行为。
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亦或是发了哪一条朋友圈,会踩到他人的痛点,被人厌烦。
你的快乐也许是别人烦恼的源头,你的悲伤也有可能是他人茶余的笑谈。
你的真情实感换来的也可能只是是轻视和鄙夷。
所以这样的情绪,又何必发出来,被人笑话?
过去,人们把朋友圈当成私密的小圈子,说说心事、聊聊情绪、吐槽八卦,无话不谈。可随着微信好友人数的增加,朋友圈里的人也开始变得形形色色,一言一行都与在人头攒动的广场上拿着喇叭喊话毫无区别。
如果肆意发泄情绪,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也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所以不随便在朋友圈里发泄情绪,其实这是一种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一生的资本》中也曾经写到: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与其不停地提醒自己眼前的苦恼和忧愁,倒不如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站起身来,换一种心态和这个世界交手。
你会经常发朋友圈吗?你的朋友圈又是几天可见呢?
以前我也是个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开心了发,焦虑了发,难过了也发,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大家看,但是后来慢慢发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反而还会有人说你矫情。
所以现在,也不怎么发纯文字纯情感的朋友圈了,不想再被人当做笑柄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独自消化这些情绪,如何与生活握手言和。
突然想起之前在网上看过猎人与熊的故事。有一天,一个猎人救了一头小熊,母熊为此十分感激,对他盛情招待。第二天,猎人走前说:“你的招待我很满意,可是你的臭味很难闻。”母熊听了虽不高兴,依旧友好地对救命恩人说:“为了表达我的歉意,那你用斧子砍我的头吧。”猎人照做了。 若干年后,他们又相遇了。猎人问起母熊的伤,母熊说:“我的伤早已痊愈,可你那句话对我心灵上的伤害却无法消除。”
语言很容易伤害一个人,却很难抚平一个人。我们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应该用一生学会闭嘴。
和爱人相处,和朋友相处,和家人相处,都可以运用这套更成熟的管理情绪的模式,任何关系都会更融洽。
现在,我真的相信这句话:
其实我们的人生,只有10%是由事情本身决定的;而剩下的90%,都是我们对事情的情绪反应决定的。
最后,希望你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