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还是不发朋友圈?为啥很多人戒掉了发朋友圈的情绪?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阿瑞德

01

我,发个朋友圈,纠结的要死。

往往是这样的:前一秒发出去,后半个小时删掉。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闲的蛋疼。

没事老发朋友圈有啥用?

除了让朋友家人知晓,你还活着,没有失踪,好像也没啥用?不过,偶尔发个朋友圈,我觉得也挺好。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杜绝自己朋友圈发情绪。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戒掉自己的情绪,开始做起了“塑料人”?


02

有人说,朋友圈就是各种秀,各种晒,各种垂涎欲滴,各种幸福美满。

可我得承认,目前,我朋友圈1200个人,绝大多数,还没有过上像朋友圈里那样的生活。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发朋友圈的初衷。

我个人觉得有四点:分享、记录、收藏;当然,还有一点是证明你的存在性。

那为什么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戒掉自己的情绪?

你也许有这样的体验,朋友圈里你不怎么喜欢又不能删掉的人;你心情不好时,人家各种疯秀。

你是不是也会反感?

对此,你会想到什么?嫉妒、羡慕、吐槽、还是抱怨?

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对不喜欢的爱秀者说,傻逼、幼稚、闲的蛋疼、心机深,等等。

这是什么?这是语言暴力!


03

心理学上,语言暴力是个很重要的词。它往往跟不对等,不共性的心绪联系。

其实在朋友圈,吐槽、调侃也是一种倾向性语言暴力。

谩骂、诋毁、蔑视、侮辱、嘲笑,以语言致使别人在心理、精神上造成伤害。

我曾经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

大二暑假去云南支教,在与孩子们玩泥巴、弹玻璃球时,顺手拍了几张图片。发朋友圈时,我附了一句话:玩泥巴、弹玻璃球让我快乐。

好几个“朋友”评论:幼稚如初、傻蛋一个。

说实话,我得承认,这句话愣是让我琢磨了三天。虽然看似是个简单的评论,却依旧让我对“幼稚、傻蛋”这样的评价耿耿于怀。

图|网络

04

1994年4月,一张 《饥饿的苏丹》获普利策新闻奖。其拍摄者凯文.卡特在同年7月自杀,结束了自己27岁的生命。

在死之前,留下这样一张纸条:“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真的对不起大家!”

照片的内容:一个废墟堆里瘦弱女孩,一只瘦弱的秃鹫。

女孩奄奄一息,秃鹫虎视眈眈。

凯文借此获奖,却遭遇无数的斥责、谩骂。最后他无法承受语言暴力的攻击,选择了用死亡逃避。

语言的暴力,多么可怕!

朋友圈里之所以戒掉情绪,做一个塑料般的情绪中立者,在部分程度上,就是怕无端言语的斥责。


05

心理学中,对语言暴力危害,有两种归类。

一种是形成“退缩型人格”,即回避问题,不敢与他人正常交流;另一种是“攻击性人格”。

即叛逆、暴躁、易怒,发泄不满情绪,采取过激行为。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说法,说是发朋友圈从不删除的人,活的最真实。我做不到这一点,我不喜欢招人反感,也不喜欢被别人斥责质疑。

所以,这种表现就是在规避,规避、否定自我的不良情绪。

戒掉发朋友圈不良情绪,从深层次来看,就是一种规避自我。

可这样,我们都是虚假、不真实的面具者。


06

记录生活,分享快乐,本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你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朋友圈消失”。可当你看见违背自己心绪的东西,冷静、客观才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老是删除朋友圈发的动态,说实话,一方面,我不想成为朋友圈里片面的人;另一方面,杀时间的朋友圈毫无意义。

不真实,还撕逼;被吐槽,还无语。

这就是我的纠结。

或许,也是很多人的纠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喜欢听这万水千山融入纸笔油墨风与土的娓娓
    李苒在阅读 103评论 0 0
  • 王宝强有多利害?让小编给你分析一下。 王宝强与8月14日向全国人民发布了一条消息。他 离 婚了,从他发出此消息那刻...
    DavidLL阅读 226评论 0 0
  • 我,在台下 你,在台上 你,面向百万大众 我,百万大众面相 你,属于舞台 我,属于草莽 伱,光彩夺目 我,黯淡无光...
    吴生善阅读 265评论 0 3
  • 上午小姑娘在老师们带领下开展开放日活动,玩的嗨,大冬天的满头大汗。之后他们回教室准备午餐,自己偷得半日闲,去湖边走...
    行走不停歇阅读 25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