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平均水平以上就是不落后了......这个感觉肯定是有偏差的——为什么呢?有这么一个现象可以证明: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从数学推理来看,怎么可能有90%的人的水平会处于50%以上呢?可当你去一个一个问的时候,大家都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平以上啊!”——关于几乎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这事儿,还有个专门的心理学名词,叫:“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其实这种人真不少。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即使那件事情自己根本不会,他也觉得自己只不过自己不屑去做而已。
反倒是那些真正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手会格外的谦虚,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达到这个阶段需要经历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不会盲目骄傲。
造成这种差距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环境!因为我们无法去感知了解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所处的环境,跟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事、物去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得出自己是否处于“落后”的结论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就像井底之蛙,它还以为自己已经拥有全世界了呢!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中发现了“二八定律”,即20%的人占用了这世界有限资源中的80%,也就是说,处于世界20%以后的人都是落后的......
对于有些人来说,别说是20%,就连超过平均线,都足以给他们创造优越感了。更有人拿“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断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不过我比谁谁谁强;我可能这方面不如他,不过我在其他方面可不比他差。
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难。
再说一个心理学名词——“麻烦定律”,就是说:只要是你应该面对解决的问题,它就一定不会凭空消失,躲避或假装看不到都是没用的。
总拿着“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在这种假想的优越中,和别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