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统称婚丧嫁娶为红白喜事,非常形象。把白事也称作喜事,不太好理解。但家乡有习俗,人死出殡,也有敲锣打鼓的。但如果逝者享年90以上者,村民自然更会把白事也办成喜事。90以上都是长寿之人,村里人多会聚过来吃其人的豆腐饭(白宴),沾沾喜气。
前几日也是参加一次白喜事,吃一顿豆腐饭。逝者是朋友的奶奶,问朋友奶奶活了几岁,说是本来才93岁,因死去这天刚刚过了冬至,都说冬至大如年,所以算94岁。往多一岁里算,只是想白喜事里更增加一点喜气。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却也是有其根据和道理在里面的。
中国古代历法是按农历算,也叫阴历,其实就是月历,按月球绕地球的一圈圈来记月日。现在用的公历也叫阳历,按地球绕太阳的一圈圈来记年月。按地球绕太阳一圈来记为一年的话,农历的年并不标准,所以春节的日子总是在变。
但就是在中国古代,24节气也是按地球绕太阳转圈子来算的,也就是按现在的阳历、西元历来算的。冬至是太阳转到最南面的那一天。冬至的黑夜最长,所以有“要睡冬至夜”这么一说。如果抛却所有的附加意义,单按历法来看,把冬至计为一年的终始,是很有道理的。我感觉比西元的元旦还要有道理。
所以冬至大如年,不是胡乱说说的,自有他的道理。
在冬至前几日,家乡家家户户都有要“作想”这么个风俗。“作想”这个词是我杜撰出来的,但家乡土话就是这么发音的。用官话来说就是要祭祖。烧些好吃的,弄些黄酒,再烧些纸钱纸元宝纸金条什么的,用来思念先人,也求先人保佑。考究一点人家,冬至和清明一样,还要去上祖坟的。因为是用来祭祖和思念祖先的,所以我就用了“作想”这两个字。
一般人家一年要“作想”三次,分别在清明、 七月半(阴历)和冬至。清明和冬至都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日子按阳历算,每年都固定日子。而七月半则是按阴历算,阴历七月十五,是鬼节,源自佛教中的目连救母。是日用来“作想”祭祖,倒也说得过去。只是为什么清明和冬至也要“作想”,问老辈人,也说不上来,只说是祖上传下来的。
三次“作想”,要上坟的只是清明和冬至两节,也以清明为主为重。清明时节,春暧催生,万物生长。先人的坟头自然是杂草灌木重生,上上坟,也清理一下坟头的杂草树枝,让先人的小屋也得以干净整洁,让后人来年再上坟也不怕找不到坟头。而冬至隆冬将至,万物枯谢,自然也是清理先人坟头的好时节。
另外,清明和冬至都是人心容易郁结的时节。菜花黄、疯子忙,说的就是清明前后,是精神病、神经症高发的时节。就是普通人,也容易焦虑和抑郁,心情恍惚。而冬至前后,大概因为天气的原因,差不多也是这个情况。
而这个时节来“作想”祭祖,求得祖宗大人的安慰和保佑,自然有宽解郁结的作用在里面。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仪式、暗示等功效。通过祭祖这么个流程仪式,而起到一定的宽解心理的作用。
再者,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以前的日子不似现在,吃是头等大事,因为不列入头等,就怕一个不小心会饿肚子。不要说吃好,吃饱都是艰难。所以用来“作想”的三晕三素,名头上是供给祖先的,而实际自然是进了活人的肚子。清明以后,就是春耕春收的农忙时节了。以祖先的名义,奢侈一把,吃个饱并吃个好。同样,吃饱吃好还能缓减心情,让人开心不是。
细细想来,能流传几千年的民风民俗,民间说法,自然有他存在并流传下来的道理在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