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的历史传说
绛州城内和龙兴镇龙香村南,各有一座龙兴寺。说起它们的来历,都是因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前在那里寓居的传说而得名。
赵匡胤年轻时,在老家河北涿州念了几年书,想外出投亲访友,谋个事干干。他一路风尘来到绛州,想投奔父亲的好友王御史,遭到下人冷眼相看,很生气。离开御史府,住宿吃饭身无分文,只好投奔碧落观去。老道见他人在穷途,气概昂扬,谈吐不凡,认为不同于常人,便留住了几天。临走时赠他一点银两作盘费,要他奔向北方,很快会交好运的!赵匡胤再三感谢老道,离开了碧落观。
他出城走了三十多里地,路过凤凰岭。站在岭头,望见龙谷沟,一泓清水,碧波粼粼,闪闪发光,顿起洗个痛快澡的念头。他来到龙谷泉边,脱衣下水,立即化做一条金色巨龙,张牙舞爪,翻花作浪,游泳水中。眨眼间,天地摇晃,暴风骤起,墨云低流,大有世龙升天的气象。龙香院的老和尚,掐指推算,得知真龙天子沐浴龙泉,呻吟道:“善哉,善哉!”心想:如不出面干扰,定要招来恶果。便手指西北位,口中念念有词,顿起阵阵清风,吹散乌云。老和尚将赵匡胤请到后院,待为上宾。
赵匡胤在龙香院住了三天。老和尚引诱他抽签问卜。赵匡胤第一卦问:能否吃粮当兵,成为一个小小头目?神卦卜示不吉;他第二卦询问能否当御史、将军?卜意不吉;最后一卦他有点生气地说:“能否位列人极、南面为君。”卜示大吉。老和尚当即就要行君臣大礼,被匡胤阻挡说:“求神问卜,未可全信,日后若登大宝,我当修葺庙宇,重塑众佛金身。”老和尚稽首致谢,连念“阿弥陀佛”。
赵匡胤走时,老和尚赠诗一首留念:
为人有志事竟成,苍天岂肯困英雄。蛟龙原非池中物,只待春雷响一声。
赵匡胤走了几年后,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登了天子龙位。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拨款修了碧落观和龙香院。此后两处皆名龙兴寺。
在江州的隆兴寺里面还有个龙兴塔,有七层高。
龙兴寺塔,有名龙兴宝塔,据寺内碑刻记载始建于唐,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并增高至十三层。塔身一层南面辟券门,塔内中空,内置楼梯可登至塔顶,券门两侧砖雕楹联一副,为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宝塔,时任绛州知州武进题并书,“雷雨平临咫尺看龙门之变,慈云遥接飞腾争雁塔之高 ”。东西面辟有佛龛,西侧佛龛内有唐代石雕坐佛一尊。二层以上南北面辟有真假券门,六、十三层西面辟券门。一层檐下仿木砖雕斗拱,每面就攒,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身南面每层券门均额题,自下而上依次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戴、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八角攒尖式塔顶,上置葫芦形塔刹,圆柱形刹尖。据《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载:“光绪乙亥(公元1875年),塔顶冒烟,佥为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之后1937年、1971年、1976年等时间传说也亦冒过“烟”。最近一次是1993年8月份,塔顶“冒烟”,观者有万余人,连冒七天,给古塔增加了神秘感,不知何故。古塔魅影之山西新绛龙兴寺塔。
除了龙兴寺塔,还有碧落碑,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是以前许多文学墨客一直研究的东西。
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碧落碑》,在绛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据李璿之以为陈惟玉书,李汉以为黄公撰书,莫知孰是?《洛中纪异》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刻之。闭户三日,不闻人声。人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篆刻宛然”。此说尤怪,世多不信也。碑文言“有唐五十三祀,龙集敦牂”,乃高宗总章三年,岁在庚午也。又云“哀子李训、谊、撰、谌为妣妃造石像”。按《唐书》,韩王元嘉有子训、谊、撰,而无谌,又有幼子讷。元嘉以则天垂拱四年见杀,在总章三年。后十八年,有子讷不足怪,而不应无谌。盖史官之阙也。嘉祐八年十月初四日书。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
据我的调查,1972年山西龙兴寺宝塔,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一连七天隆兴寺一直冒烟,寺里的和尚认为,是塔里有妖怪在捣乱,但是事实上,是龙兴寺宝塔里面的许多细菌和虫子引起的,因为这些细菌,都会喷发出一些绿色的雾,许多其他的寺庙也有着这种状况。
在我们玩的时候还有很多龙兴寺的地方我们没有去,这是老师带着我们去的那个地方,虽然了解了一些那里的知识,也登上了龙兴塔的顶端,看见了更广阔的视野,也看见了,牌子上的简介,但是不知道历史。
在我们游玩的时候,不知道,龙兴寺的这些历史,知道之后,我觉得再去龙兴寺,可能会更对他更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