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社会上纷纷扬扬的上学无用论,一方面是清华北大应届生平均年薪破10万,优秀应届毕业生拿到百年年薪或者创办自己公司获得各种扶持投资年入千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和清华北大学子相比,在普通高校学习的我们究竟差在哪?
讲几个真实案例吧
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夏季小学期,总时长两周。
第一周周一上午,在一间教室一共上了不到两个小时的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
下课,老师要求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
所有的人都疯了,因为从没接触过这块的学生们上午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在其它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是要学一个学期,40节课的!
但是老师说得很清楚,做不出来就不及格。
在清华,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门不及格直接劝退!
于是大家就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地看,实践。
第一天完全看不懂,第二天稍明白了点,第三天白天可以编几个简单程序了,晚上就开始正式编程,编到凌晨3点,周四编了一个白天再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验收。
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但是接着第二周周一早上,老师告诉我们周三下午交一个超声波测距仪。
又是疯狂的两个通宵,周三下午把超声波测距仪交上去了。
在此之前,没有学生想到他们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
但是在巨大的压力和极致的专注之下他们完成了。
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没错!20小时定律!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一的英语课。
要求学生一周背下500个单词。
好多学生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但没有办法,以后持续一周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单词到7点再去上课,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把单词背了下来。
把单词套入到运用当中,20小时完成基本学习!
长此以往的学习经历,逼迫着几乎所有清华北大的学生,掌握了快速学习的能力。
也因此,清华北大培养出了许多的成功人士。
放到普通高校呢?
任何一门课程,一学期4个月,每个月4周,每周至少2堂课,算下来至少有22小时的教学时间,像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重要课程,甚至有超过80小时的教学时间。
一般来说,期末考试题中,40%基本上是属于送分题,40%会涉及到大概课程60%的知识点,20%会涉及到大概80%的知识点,但肯定都是在课堂上有过讲解的。
也就是说,只要在课堂上,保持了6成的专注,最终期末成绩基本就可以达到80分以上。
即使这样,却依旧有大堆的学生挂科或在老师的放水之下60分飘过。
为什么?
可以去了解下有多少人在一门课上专注的时间,其实整个学期加起来不到3小时。
扣除划重点、做小抄的时间,甚至实际都不足1小时。
然后这样子的大学生,和清华北大学子竞争,哪怕去掉所有学历背景,仅快速学习这点上,获得的工资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当几个月过去了,你还像个学生一样,一直在犯错,然后态度十分诚恳的向老员工请教的时候,人家已经从基本员工晋升至了管理岗,给老员工进行培训了。
有人说读了清华北大,最大的好处是能接触到国内外的最新知识成果。
有人说读了清华北大,最大的好处是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校友人脉。
有人说读了清华北大,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以此非常简单的获得各种扶持和投资。
这些都没错,但我觉得,读了清华北大,最大的好处,其实是逼着你掌握快速学习的方法。
学会了这快速学习的方法(我另外一篇文章,高效学习:10000小时?不!20小时!里有详细提到),哪怕有一天你在异国他乡,一无所有,举目无亲,更没有人认可你的学历的情况下,你也能很快的展现出你自己的价值!
不管你今年多大,
不管你是想提升学习成绩,
改善工作状况,
又或者是想要尝试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行业,
都没有关系,
只需要20小时,
快速改变.